通过对废弃麦秸的再利用,不仅田间地垄整齐了,大秋作物管理方便了,最重要的是,农村的环境变美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要大力发展农林生物质能源,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把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重要战略,把农林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油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能够使生物质组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得到增值增效利用。”
农林废弃物可利用资源十分丰富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生物质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加快发展生物质炼制技术及衍生产业,能够成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
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城乡环境保护及治理的重大任务,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有机废弃物生产国之一。来自2018中国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研讨会上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产生秸秆近10亿吨、可收集量近9亿吨,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林业废弃物约1.4亿吨,林木修枝等产生的林业废弃物1亿吨,这些资源的可利用率在50%以上,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重要资源。
“我国农业废弃物可利用的资源量相当于4.25亿顿标准煤,这是一个为变废为宝、促进农民增收的好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曾在公开场合呼吁,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还有利于减少粮食储存企业的负担,同时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北高里村的麦秸再利用,正是农林废弃物这片巨大“蓝海”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据介绍,2018年,行唐县引进了生物质发电项目,以3万亩麦秸为试点,这些麦秸所产生的热量相当于3000吨燃煤的热量,公司正常运行后将年消耗30万吨农林废弃物,年发电量达3亿度。
今年1月,工信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50个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50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基地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形成多途径、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发展新格局。
变废为宝助力生态宜居
东北地区每年产生超过1亿吨的秸秆,由于缺乏加工转化渠道,农民被迫露天焚烧,导致该区域阶段性空气污染。辽宁省大连市某社区第一书记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村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点,不管是生活垃圾,还是田间废弃物,农民都是路边随意丢弃或焚烧,这带来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
而在湖南,当地统一进行垃圾焚烧发电的做法,或许可以借鉴——在湖南长沙市区北边的一个山坳里,每天约有200辆绿色涂装的密闭式垃圾转运车,将数千吨垃圾送入这里的焚烧发电厂,进行集中处理。把垃圾再利用成电能,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带来了环境的整洁。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湖南省类似这样的垃圾处理站已有10个,日处理能力达1.2万吨。8个在建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在推进,计划投资48亿元,设计日处理能力8550吨,这些项目投产后,湖南全省生活垃圾处理焚烧占比将超过50%。
实际上,在国际上,农林生物质能源已经得到了广泛发展,成长为重要的替代能源。如美国制定了能源农场发展计划,瑞典生物质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耗的1/4,并首个提出到2020年告别石油,利用纤维素生产的燃料乙醇全部替代石油。
新产业可充分带动就业
除显著的环保效益外,通过再利用农林废物发展生物质能,实现规模化示范生产,还可以全力推进贫困县市及农村的产业扶贫工作,把“增收支柱”筑起来。
来自行唐县的数据显示,通过麦秸燃料发电,可以在全县建立起收集、加工、运输秸秆供应全新产业链,带动全县1000人就业,可为全县农民直接增收900多万元。
不仅是华北,东北也在行动。2017年2月,东北区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协同创新联盟成立,联盟理事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兴宏表示,联盟将以玉米秸秆高效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总目标,用3~5年时间,在东北地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还田为主、多元利用的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格局。
在赵皖平看来,要充分利用好农林废弃物,还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研究出台有机肥料的补贴政策,建议政府改变目前‘撒胡椒面式’的现金补贴方式,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通过供销社系统和相关大型涉农央企,对生物质炼制企业所生产的含有土壤修复功能的有机碳能肥料进行统一采购,阶段性地免费赠与农民使用或对农民给予实物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