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中的这颗蓝色星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
这个家园,亟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然而,放眼全球,环境遭受污染,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系统退化……
怎样爬坡过坎、闯过难关?“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传向世界。
负责任肯担当的中国人,坚定不移地做出了选择: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全力以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这是艰巨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
积极应对“共同挑战”
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在《求是》杂志发表,引发国内外强烈关注。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这篇迅速刷屏的重要文章,向国际社会再度展现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显著成效以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坚定决心。
——坚定不移加快绿色发展,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一些发达国家以邻为壑,将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倾销到发展中国家,将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牺牲他国绿色、拒不承担减排责任来维护自我利益。
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必然要付出艰苦努力和巨大代价。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笃定前行,持续开展“有勇气的雄心勃勃的行动”。低碳省市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向世界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3年实现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中国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做出全世界‘点赞’的重要贡献,丰富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宋连春说。
中国奉行绿色发展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断做出新贡献。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中国的决心和成效举世瞩目。中国绿色发展的主张、方案和行动,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
——坚定不移加快绿色发展,也是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守护绿水青山的内在需求。
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人们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尤其期盼身边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把“绿色发展”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把“美丽中国”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说。
“如何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应对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减少现代化进程对生态的影响,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过中国已经领先一步。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走上了更加绿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成为全球重视生态发展的典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铁腕做减法,绿色做加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可谓抓铁有痕,力道空前。
法治,日益严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定和修改的法律达十几部。制度规定“长出了钢牙铁齿”,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行动,硬招频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立起“四梁八柱”,中央环保督察“咬住问题不放松”,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等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政绩考核不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
观念,显著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以鲜明生动的语言直抵人心,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治理,日益成为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铁腕治理的“减法”,减出一片新天地——
长江之畔,湖北宜昌。宜昌对沿江1公里内的所有化工企业铁腕清理,2017年GDP增速跌落到2.4%。宜昌咬紧牙关,强力推动化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兴产业,2018年GDP增长达到7.5%。
江水奔流不息,两岸绿意盎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经过3年来的艰苦努力,长江重要生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2018年1至9月,长江经济带水质断面优良比例为77.2%,比2015年底提高10.2个百分点。同期,长江经济带GDP总额占全国44.1%,比2015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共抓大保护不但没有影响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
“真心感谢大气污染强化督查对我们的触动,不然,我们还在污染的老路上徘徊呢!”河北廊坊市文安县鹏程木业公司总经理郭万立感慨道。两年前,鹏程公司曾被处罚,企业知耻而后勇,投入3000多万元治理污染,还兼并改造了一家“散乱污”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有利于先进技术设备推广、产品更新换代,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万军说。
绿色产业的“加法”,加出强劲新动能——
“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生根发芽,为环保企业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环境治理、环境修复、生态建设都有很大的市场。”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国栋说。乘着碧水保卫战的东风,最近,中持股份连获大单,公司营业收入翻番增长。
绿色产业站上“风口”。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增长高达43%。2018年前三季度,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7.7%。以第三方治理、环境管家服务等为核心的现代环境服务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加大、环境标准提高,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绿色发展决定了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环保产业的发展空间会继续扩大,发展质量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易斌满怀信心。
黄河“几”字弯之南,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这里曾经黄沙漫漫,如今绿意葱茏,治沙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是一种新型生态商业模式,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运用市场化机制,实现土地退化修复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如此评价。
库布其沙漠治理,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近几年,多个来自中国的团队、项目和个人,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这些都是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积累下来的最佳实践,是用行动打造出的发展中国家‘绿色名片’,他们用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实践,提升了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展现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信念,把绿水青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说。
刚刚公布的一系列“年报”显示,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与此同时,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火车头”,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步伐稳健有力。
把握绿色发展新机遇
因地制宜补短板,面向国际拓空间,中国为全人类贡献更多发展经验
历史机遇稍纵即逝,怎样牢牢把握加快绿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坚定信心不动摇。
“把握机遇,思想观念到位非常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有些环保措施可能影响局部经济发展,但是满足了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增强了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的社会价值并没有减少,这种发展模式应该倡导。
当前,环境与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去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一些地方出现“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加大影响经济发展”的论调,一些人想要放松环保要求。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锤定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守阵地、巩固成果;要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解决几十年积累的生态环境欠账,没有“伤筋动骨”,何来“脱胎换骨”?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绝不能放宽、放松,更不能走回头路,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李佐军建议:“应进一步强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这将有利于各地把握加快绿色发展的新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富煤、贫油、少气”,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世界性低碳转型大潮,推动人力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低碳发展的方向流动。中国必须抓住机遇,加快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的能源跨越式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表示,“中国可以化‘危’为‘机’,机遇大于挑战。”
——因地制宜补短板。
近期陆续召开的各地两会,无疑是观察中国发展态势的一个窗口。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成为浓墨重彩的篇章。2019年,北京将力争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继续下降。黑龙江将切实做好大小兴安岭等林区生态保护修复。江苏将完成138条黑臭水体整治任务。福建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生态+”文章。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绿色发展大潮涌动。“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各地只有进一步明确方向,真抓实干,才能尽快补上自身生态环境的突出短板。”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孙佑海说。
——面向国际拓空间。
巴基斯坦卡拉奇市,新型道路清扫车上的方块字非常醒目。杭州锦江生态公司等企业投资组建项目公司,已在这里从事环卫服务一年多,显著提升了城市环境面貌。“我们把优质服务带给当地,也从中积累经验、增长本领。公司正在大力拓展巴基斯坦其他城市以及阿拉伯地区一些国家的市场。”锦江生态总裁崔健说。
众多中国企业,正在全世界开拓绿色发展的新蓝海。“丝路基金、亚投行都在积极支持低碳环保项目,鼓励更多聚焦可持续发展、绿色投资项目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生态环境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国梅表示。
国际绿色发展合作,中国是重要推动者。2017年,中国同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机构一道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强调重点实施好“八大行动”,绿色发展行动是其中之一。“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能让‘地球村’更加洁净美丽,也能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巨大动力。”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今天,中国的国家“颜值”和“气质”持续提升,经济“体格”和“体质”越来越好,有力助推世界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正在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不断增强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未来,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之以恒推进绿色发展,神州大地一定会越来越美丽,中国一定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