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这张不均等的“水网”令人纠结。同时,随着工业化驶入快车道,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尖锐,水生态和水环境压力倍增,不少地方用水量已接近甚至超过用水总量控制上限。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根据水利部此前印发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截至2030年末,水量红线将不超过7000亿立方米红线。既包括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也包括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用水的配置。
我们不得不在用水上“斤斤计较”。被誉为“此世纪最稀缺的基础自然资源”的水,如何提升其使用效率、用制度倒逼节约用水成为日益迫切的需要。而推动水资源商品化、市场化的水权交易,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难题。从目前水交所完成的水权交易来看,主要有公开交易和协议转让这两种方式,其中以协议方式进行的交易占绝大多数。
公开资料显示,水权交易即将水资源使用权逐级分解明确到行政区域和取用水户。基于合理界定和分配水资源使用权两大层面,借以市场之手实现水资源使用权,在不同地区、跨界流域、用水业主间流转的行为。水权包括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换言之,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地区分配到的水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还有剩余配额可将水资源出售给需要水资源的地区、企业甚至个体业主。
水权交易还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用水方式。如何在控制用水总量下,盘活用水指标,是解决跨区域、跨行业新增用水的主要措施。基于此,通过市场来重新分配水资源,提升用水效率越来越被多地重视。事实上,自2001年以来,包括宁夏、内蒙古、河南、浙江在内的多个地区均已试水通过市场机制调配水资源,有的还搭建了水权交易平台。2014年,水权交易试点进一步扩围,并逐步趋向规范化。
2016年6月,中国水权交易中心正式成立,并通过公开交易和协议转让两种形式,实现水资源使用权的高效流转。这也意味着,水权交易终于从个别省区试点迈向全面推行阶段。2017年,国家决定在7个省区完成水权交易试点。迄今,中国水权交易所已促成接近13笔水权交易,累计实现交易水量超过8.78亿立方米,交易价款高达4.84亿多元。期间,水权交易所还实现了区域水权交易、取水权交易、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三种交易形式的全覆盖。
按照市场原则公开交易水权,这是“水交易”的一个质的飞跃。但水权交易的一大前提和难点在于对水资源使用权的确权。一旦进入市场,如何保障一些弱势而重要的产业,将是一个重要课题,诚如农业高效化、精准化灌溉应用模式。因为,只有明晰了明确了确什么权、怎么确权的问题,才能开展后续的水权流转交易,而水资源流动变化的特性决定了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工作的操作难度很高。
水权,这个我们现在日渐熟悉的水资源分配形式,将在未来承载着愈发重要的角色。随着水权交易市场的日趋活跃,水资源配置管理将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转变。国内机构预测,未来三年内,环保投资接近半壁江山将用于水环境治理,水处理企业也有望乘“风”获取市场扩张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