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速记 3个月清除5000多公顷欧美黑杨
10天时间里,带领工人一棵棵砍倒自己投入700万元种植的300余公顷欧美黑杨,沅江市琼湖街道居民黄庆华尽管惋惜,但仍坚决地说:“保护环境,为了下一代,要砍,要砍。”
黄庆华的林场位于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上世纪90年代末起,当地民众在湿地大量引种欧美黑杨。2017年7月起,为恢复湿地原生态环境,中央环保督查组要求全面清理洞庭湖的欧美黑杨。
5000余公顷欧美黑杨全倒了,这仅仅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一年来,铲除矮围网围、爆破节制闸、天然水域珍珠全部退养……针对洞庭湖常年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场场专项整治“攻坚战”接连展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重要指示,湖南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湖区上下全员动员,集中开展洞庭湖专项治理,短短3个月时间,取消了几百个采砂、装砂码头,坚决关停或改造造纸等企业,退养近万户畜禽养殖场。水变清了、鸟儿回来了、江豚更多了,洞庭湖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深度解码 水质恶化致“水窝子里没水吃”
“洞庭湖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成因复杂、由来已久,主要是过去生态文明理念树得不牢,没有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周德睿代表说,由于过去忽略了生态环境成本,过度投肥投饵养殖,导致重点湖库水质持续恶化,前些年监测断面已无Ⅲ类以上水,不仅影响了湖区安全饮水,还影响了农田灌溉,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水窝子里没水吃”的水质性缺水现象。
此外,由于长期以来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受违规采砂、过度捕捞、养殖污染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生态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湿地面临着面积锐减和功能退化的威胁。除此之外,周德睿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黑杨、空心莲子草、水葫芦等外来物种迅速蔓延入侵,严重破坏了洞庭湖生态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演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湿地的行洪能力。
代表建议 加大对洞庭湖治理专项资金支持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它对调蓄洪水、稳定长江中下游正常生态流量、保障长江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刘和生代表说,洞庭湖对长江中下游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影响重大,是湖南“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屏障的核心。
刘和生介绍,环东洞庭湖湿地周边县(市)区每年在东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和水环境整治方面投入巨大,这些投入基本来自地方财政。“要严格保护好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必须加强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及周边湿地的保护管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工程建设,必须加大对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及其周边区域的生境修复力度,采取相关的生境修复措施,投入巨大。”他建议,加大湿地保护与修复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同时完善顶层设计,加大对华容河、东风湖、汨罗江、新墙河、芭蕉湖等东洞庭湖地区重大水利设施和生态治理项目的支持力度。
“由于权责、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洞庭湖治理仍停留在‘以湖治湖’层面,缺乏全流域统筹考虑,不利于洞庭湖内源治理与外源治理统筹结合。”周德睿建议,加大对洞庭湖治理专项资金支持,加快推进洞庭湖区生态补偿政策,从中央层面积极推进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推动下游受益的沿海发达地区带动洞庭湖区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他还建议加强省级层面的协同协调,大力支持湖南省与湖北省联合推进松滋河-虎渡河河道疏浚工作,在城陵矶建闸,从长江补水进入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