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环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如何让新能源“主动”配储?

   2025-03-27 13
导读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今年2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叫停实施多年的新能源强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今年2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叫停实施多年的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也引发能源电力系统对新能源配建储能效果的深刻反思。

储能站点布局有待优化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配建储能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仅为6.1%;截至2024年6月,新能源配建储能日均运行时间仅为3.74小时,年均利用率指数仅为31%。配建储能的实际运行效率较低,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配建储能与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需求脱节。”在近日召开的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研讨会上,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电网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泽森指出,在系统运行有功调节方面,配建储能依托于新能源场站存在,主要用于为新能源场站获得并网资格,其规划布局、配建比例、运行时长等均有明文规定,但往往与系统调峰需求不匹配。配建储能的调节效果与所在新能源场站外送通道运行情况相关。对于不存在通道送出断面受限问题的地区,配建储能的响应时长和有功支撑能力无法满足峰谷分布宽、调节时段长的地区调峰需求。而对于存在通道断面受限问题的地区,配建储能几乎不具备缓解断面受限能力;在系统运行无功调节方面,配建储能的规划区位和控制方式决定了其无功调节能力不足。按照无功调节“就地补偿、分层分区”原则,配建储能通常并不在无功补偿关键节点,无功调节并不高效。此外,配建储能多采用跟网型控制策略,缺乏电压主动支撑能力。

“各地对储能并网的调频、容量配置等技术要求差异较大,电网企业掌握着储能调用主导权,往往更喜欢调用自己投资的抽水蓄能,储能应用空间受到挤压。”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要进一步优化新建储能场站整体规划,综合考虑电网接入位置、运行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新建储能电站的地理位置、并网节点、容量功率等,获得最优的能源网格和储能站点布局。

需求和盈利决定配储意愿

叫停新能源强制配储,让不少“建而不敢用”的业主“松了口气”。王泽森坦言,一些新能源场站仅将储能视为获得并网资格的“入场券”,为降低建设投资成本,选择低成本、低质量电芯或“梯级利用”电芯。这部分电芯能量密度低、衰减速度快,长期运行存在严重消防隐患。中小型场站对站内储能的运维不到位,导致储能的实际寿命比预期更短,还面临停机脱网或发生电池安全事故的风险。

为应对市场化电价的不确定性,增强项目抗风险能力,新能源投资企业在选择新能源项目时把盈利能力作为首要指标。

王泽森指出,配建储能的收益受有效充放电循环次数、充放电效率、充放电深度及上网电价共同影响。配建储能上网电价即为所在新能源场站上网电价,目前各地新能源已实现平价上网,导致配建储能弃电消纳收益减少;运行考核方面,各地新能源场站的出力预测精度基本能满足要求,绝大多数运行日已免予考核,进一步调用储能提升出力准确度并无经济回报;新能源配建储能可与所属电源打捆参与调频服务,但仍面临可参与辅助服务品种有限、无法独立计量和结算、充放电响应时段受限等问题。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与储能研究院副院长刘峻指出,峰谷价差大于0.4元/kwh的现货市场,每日两充两放的条件下,配储部分可基本达到盈亏平衡。而配储部分不参与现货市场申报,部分省份有自行充放电决定权,开放了厂用电放电权限,可在夜间高电价时段为场站自身供电,降低了部分运营成本。总体而言,未来新能源配储利用情况及收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以系统视角协同储能配置

业内认为,新能源快速发展对储能调峰设施的依赖更高,关键要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储能主动配置,分时电价差异将激励企业主动配套储能以平抑波动、优化收益,长期利好储能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

“完善储能作为新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的市场机制,明确配建储能的定位,规范准入条件,丰富商业模式,探索无法实现转独立储能的配建储能如何参与电力市场、提供调节服务。”王泽森进一步指出,发展具备大功率、大容量、长时间响应能力的储能,研究具备系统电压和频率支撑的构网型储能,提升储能科技水平。

在刘峻看来,随着市场化电价机制的全面推进,稳定、可靠性强的储能利用价值更加凸显,资源好、成本对比有优势的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解决本质安全问题的高效锂电、钠电将加速发展。

在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张智看来,我国不同地区新能源发展状况不同,调节需求也有所不同,对于电力系统的不同环节,在新能源场站侧、电网侧以及负荷侧的储能配置需求也不一样。如何将多元储能纳入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体系,协调多类型资源的调节能力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每种储能技术都有优势和局限性。当储能应用于电力系统时,需要对技术要求、物理限制和经济性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彻底分析。”张智指出,在储能应用方面,以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为代表的功率型储能主要应用于安全支撑,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能量型储能主要应用于调峰、削峰填谷等场景。氢储能循环效率较低,未来可能主要应用于长时间尺度的电量平衡。在储能规划方面,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渗透率升高带来的多时间尺度电量供需不平衡问题,要均衡多时间尺度充裕性的短期和季节性储能协同规划,发挥季节性储能和短期储能的协同作用。考虑到系统安全支撑,电化学储能的配置可以有效改善系统的惯量分布,提升系统频率支撑能力。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xhw111.com/news/show-1924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正源市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41531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