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股份(601609)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面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公司坚持战略引领,抢抓项目建设,加快产品、客户双升级,深化公司产品在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2.68亿元,同比增加23.63%,公司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推进项目建设,夯实发展根基
公司专注主业,致力于成为世界级的铜产品和先进材料专家。目前,公司七大产业基地的产销联动优势逐步显现,有效满足客户一站式铜材采购需求。2022年,公司实现铜及铜合金材料总产量174.82万吨,同比增长15.55%;对外销量161.04万吨,同比增长20.88%,产销规模创历史新高。
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电磁扁线已形成2万吨的产能规模,进一步满足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应用;“年产4万吨新能源汽车用电磁扁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项目达产后年度电磁扁线产能将提升至6万吨;包头基地“年产8,000吨高端制造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及器件项目”已进入工程建设阶段,预计一期项目将于2023年年底前投产;宁波基地“年产8万吨热轧铜带项目”、“年产5万吨高强高导铜合金棒线项目”、广东基地和重庆基地均已实现投产,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新建项目达产后将进一步优化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5G基站、IGBT半导体材料、精密机械制造等高端领域产能布局,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附加值及盈利水平。
(二)抢抓市场机遇,推进产业升级
公司以战略规划为指引,全面落实产品结构升级,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市场实现高速增长,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创造第二曲线。报告期内,公司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的铜产品销量17.32万吨,其中应用于新能源车领域的铜产品销量约11.12万吨,同比增长242%;应用于光伏、风电领域的铜产品销量6.20万吨,同比增长42%,公司铜产品在新兴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市场占有率继续提升。
1、新能源电磁扁线
报告期内,公司依靠产品及研发优势,在新能源扁线电机领域持续发力,与世界一流主机厂商及电机供应商开展深度合作。目前公司共有89项新能源电磁扁线开发项目,已定点35项。公司在新能源高压平台(800V)电磁线方面凭借高PDIV、超长抗电晕以及超强耐油性能优势,获得众多客户的认可,目前共有15个高压平台项目获得定点,并与多家战略客户达成合作意向,已实现多个800V高压平台电磁扁线项目的批量供货。
2、车规级IGBT散热用铜材
公司通过自主开发的复合脱氧除氢技术和装备,稳定控制铜材氧含量,实现车规级IGBT散热用铜材的批量生产。报告期内,该领域完成2项发明专利申请,车规级IGBT散热用铜材销量同比增长513%。
3、稀土磁性材料
报告期内,公司稀土磁性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8亿元,同比增长36.34%。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公司新能源汽车扁线电机用磁性材料产品已获得国内知名汽车电机供应商定点;同时,公司继续拓展风电、高效节能电机、变频节能空调等领域市场,深化与下游客户的合作关系。
(三)发挥产品优势,促进低碳发展
公司深耕再生铜领域30余年,是全球少数集再生铜回收、提纯、加工、深加工于一体的全闭环企业,自主研发的“低碳再生铜材料”在保证性能可靠的前提下,可大幅降低碳排放量。
报告期内,公司与多家世界知名客户形成深度合作,联合研发出多款低碳再生铜材料,为消费电子、新能源等领域客户提供一站式低碳再生产品解决方案;目前,公司研发的低碳再生铜材已通过SCS再生产品认证,多款低碳再生铜产品通过客户认证并实现量产;公司主持制定的《GB/T38471再生铜原料》标准荣获浙江省标准创新重大贡献奖。
(四)聚焦科技创新,创造客户价值
公司坚持科技研发创新,努力创造客户价值。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的无氧铜加工产品获得多家战略客户认可,应用于5G通讯散热组件、真空器件、磁控管组件等领域;公司开发的超高强度铜镍硅铜材,应用于5G通讯连接器领域,实现部分进口材料替代。
公司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报告期内,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的《均热板用蚀刻无形变CuSnP合金高精度带材》项目实现量产,为5G通讯等热管理系统均热板用铜合金发展提供材料支撑,该项目获发明专利7项,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强化生产管理,实现提质增效
公司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生产管理指标体系,促进生产经营提质增效。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节能降耗项目,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与全球知名企业合作,提升质量标准,优化大客户试样标准与流程;整合研发资源,攻克关键技术,使高强高导合金材料产线实现降本增效。
(六)深化数字变革,改善运营效率
公司坚持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把数字化作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抓手,致力打造成为行业数字化标杆企业。报告期内,公司结合工业设计理念,以中台思路全面推进工艺质量标准体系及工厂数字化场景、数据应用建设,实现接单质量设计自动化、实验检测集成化、质量追溯平台化;公司省级未来工厂、云文档等多个数字化转型项目建设落地,生产运营及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为公司提升客户价值提供数字化保障。
(七)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竞争实力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开展企业文化传承、管理智慧萃取、科研成果转化及人才梯队培养等工作;以训练体系为核心,针对岗位开发了配套训练体系,统筹人才能力提升建设;发挥组织优势,开展关键岗位人才培养项目,落实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提升员工素养及工作技能。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铜加工行业
铜加工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铜材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我国铜产业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进口替代能力不断提高,整个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于下游行业,国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等产业政策,加之“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上述产业政策和国家战略将有效保障并促进下游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从而直接、间接地刺激了本行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网站显示,2022年,中国铜加工材综合产量为2,025万吨,比上年增长1.8%。
下游应用领域方面。家电、交运、建筑及电力投资等行业对铜的消费支持将依然存在,此外得益于政府的行业规划及政策支持,铜消费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及增长预期。根据东兴证券研报预测,至2025年该四大行业用铜量或增长286.5万吨至1,271.4万吨。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城镇化以及消费升级推进,铜消费领域不断扩张,消费强度不断提高。新基建领域、充电桩市场持续发展,国家电网投资力度不断增加,特高压、配电网等项目开支提升,利好下游铜材需求;我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利好新能源产业用电磁线等铜产品发展;5G手机等电子领域应用增长将带动铜材需求快速增长。综合来看,新能源、新基建、新消费将为铜消费带来巨大潜力。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频繁受到政策吹风,行业前景稳定向好。根据工信部、发改委及科技部联合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至2025年,中国的汽车生产规模计划到3,50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占比达到20%以上,得益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大力扶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根据国际铜业协会统计,一辆纯电轿车至少需要83kg的铜产品,而传统燃油乘用车仅需要约20kg,新能源车的铜需求大大提高。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对铜的消费增量有进一步的提振作用。行业格局方面,铜加工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龙头引领作用日益增强,淘汰了一批生产成本较高、生产经营不规范的小、散企业,有利于提高龙头企业的议价能力和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