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陶瓷行业来说,环保问题是躲不过的难关,也是必须迈过的坎。
随着“双碳”战略的不断推进,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种产业环保政策也在持续加码。绿色发展是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清洁生产成为陶瓷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方向,也成为陶瓷企业发展存亡的重要因素。
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调查,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约1.4-2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5%-2%左右,其中建筑陶瓷碳排放量占到全行业近96%,加上因环境违法而被处罚的陶企已不在少数。从中不难看出,环保问题已然成为陶企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倘若陶企再不转型升级,悬挂在头上的利剑将随时可能落下。
据相关媒体报道:仅2022年,广东、广西、山东、福建等产区就有超128家陶企因环保问题被重罚,共计罚款金额超1554.07万元。据《陶瓷信息》统计,过去三年全国每年淘汰退出超100家陶企,其中80%均与双碳或环保政策有关,包括“去产能”、煤改气、“退城入园”等。
环保“双刃剑”,决定陶企发展与存亡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及地方陆续发布更多与陶瓷产业相关的新策新规,对陶瓷行业生产、新建等提出新的要求,主要涉及清洁生产、安全生产、节能减耗、超低排放等方面。严重违法违规或达不到最新要求的,将面临停产整治、甚至关停淘汰等处罚。
《陶瓷信息》注意到,这些新策新规与全国每一家陶瓷厂息息相关,部分地方政策对当地陶瓷产业产生重大影响,覆盖江西、山东、广东、广西等建陶大省。
“河南、河北等北方产区受区位因素的影响,以及地处煤炭、钢铁、化工等能源及重工业经济中心,长期以来当地政府的环保压力非常大。尤其是近几年,在国家“双碳”政策的要求下,北方各省政府纷纷对“两高”企业出台了非常严格的环保要求。”据佛山市中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升介绍。
据了解,近些年,在席卷全国的环保风暴中,河南、河北、山西等一直处于旋涡的中心,陶瓷企业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环保重压。不但每年的采暖季要停产错峰,4、5个月时间难以生产,平时只要当地一出现大气污染预警,陶瓷企业就会面临停产的危险。
据何升透露:受环保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河南产区的陶瓷企业一直面临开窑率低、企业经营压力大等发展难题。以及处于“2+26城市”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内,河南产区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3月中旬,不少工业企业的生产均受到管控。为了达到政府的环保要求,近几年,河南省的不少陶瓷企业纷纷加大环保设备的投入,平均每家陶瓷企业的环保设备投入达上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