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相关产业依旧是多家企业角逐的“热土”。
时隔两年,亚洲最大规模全产业链环保展回到上海。正在上海举行的第24届中国环博会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与地区的2400余家参展商,集中展示水与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大气污染治理、污染场地修复、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最新解决方案和科研技术成果。
展会上,垃圾相关产业依旧是多家企业角逐的“热土”,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展商将目光聚焦“双碳”领域,渴望抢占市场先机。
江苏擎天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展示的附有碳足迹二维码的产品,一款使用再生塑料制成的咖啡杯的全产业链碳排放为0.27971千克 陈玺撼 摄
就地消纳
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湿垃圾“逃离”了干垃圾桶。
来自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的数据显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1个月后,上海湿垃圾分出量达8200吨/日。2022年下半年,上海湿垃圾日均分类量超出9000吨。2021年上半年,上海湿垃圾日收运量更是频频突破1万吨大关。
截至去年11月,上海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8200吨/日。如果湿垃圾快速增长的趋势持续,将对现有处置环节造成较大压力。而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新建采用传统技术的湿垃圾处置项目,将面临建设运营成本高、邻避效应等多道难题。
让湿垃圾在产生地就地或就近完成处置,成为众多展商应对湿垃圾产生量快速增长问题的切入点。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多家企业推出了中小型的餐厨垃圾处理设备。
上海蒙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一台日均可处理500公斤湿垃圾的餐厨垃圾生物降解设备。
“有机废弃物一般在3小时至24小时内充分降解,98%的湿垃圾将被微生物‘消化’掉。”蒙克环保销售负责人尹惠表示,剩余2%的废渣可用作有机肥原料或燃料,对环境没有二次污染。
“就地处置湿垃圾,不仅能给整座城市的湿垃圾处置设施减负,还能大幅节省垃圾清运费。”尹惠给记者算了笔账,如果一家有2000人用餐的单位日均产生湿垃圾1吨,使用设备就地处置湿垃圾一年可节省近40万元的垃圾清运费和处理费,这还不包括垃圾等待清运前堆放时的占地成本。
目前,该企业的餐厨垃圾生物降解设备已经在上海的青浦高级中学、浦东花木街道等地投入运行,在就地“消灭”绝大多数湿垃圾的同时,用少量可以利用的废渣激励孩子和居民,让他们免费用来养花种草,直观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形成对垃圾分类价值发自内心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