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算是本世纪我们将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但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可不止这一个。人类铺下千万条道路,令物种在全球范围内迁移,同时过度捕捞,造成海洋酸化,改变河流的化学组成……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自然科学家认为地球历史上曾发生五次灭绝事件(想想那颗毁灭恐龙的小行星),科尔伯特则强有力地指出,人类活动正在引发第六次。和许多谈及环保的作者不同,科尔伯特并不危言耸听,哗众取宠。她只是通过一些令人难忘的奇闻异事,简单地陈列事实。这本书虽然冷静严肃,但读起来相当迷人,信息量很大。
——比尔·盖茨评《大灭绝时代》
史无前例的高温天气,在最近两个月席卷了世界各地。极端高温是气候变暖带来的致命后果之一,而山火、干旱、病毒……这些威胁到人类生存的事件,同时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一切变得更糟。科学家认为,因为人类的活动,正在引发第六次大灭绝,“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大自然的灾难是地球发出的警告,远方的哭声已近在咫尺,环境保护对于人类而言,迫在眉睫。
人类能修复地球吗?对普通人而言,环境保护听起来是一个人人都知道应该去做、却不知从何做起的事情,或为了眼前的便利无法坚持。但每一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合起来就可能对地球有着巨大的影响。
环保是一个大的、丰富的概念,不仅仅是我们视线所及的那些事情。比如,除了雾霾,其实水污染的问题现在也比较严重;除了气候变化,海洋酸化,生命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等,也是重要的环保议题……另外,环保主义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了解一点相关的历史,对于我们理解环保运动和自身当下的处境,也是有帮助的。
那么,作为普通人能做什么?我们整理了一份书单,推荐给关心环境保护的你,改变环境,从改变认知,选择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活开始。01
《大灭绝时代》
作 者:(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译 者:叶盛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2015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杂志》年度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财富》年度推荐好书
比尔·盖茨、阿尔·戈尔等与众多媒体推荐
力透纸背……科尔伯特追踪了人类对灭绝这一概念堪称跌宕起伏的认知历史,以及我们如何渐渐意识到自己在灭绝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为我们对当今世界的了解做出了无价的巨大贡献。
——阿尔·戈尔,《纽约时报》书评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故事有十三个。前几个故事所涉及的美洲乳齿象、大海雀还有菊石已经灭绝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远古的大灭绝及其曲折的发现过程。第二部分陈列当下的事实,在日益支离破碎的亚马孙雨林中,在迅速变暖的安第斯山坡面,在大堡礁的外围海域里。全球暖化或将造成99%珊瑚白化
巨变的范围是如此广大,只要在正确的指引之下,随便去哪里都能发现灭绝的现象。最后还有一个故事所讲述的灭绝差不多算是发生在我家后院——说不定,也同时发生在你家。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渐渐意识到:当前发生的这一轮大灭绝,源头就在人类自己身上。
关于作者: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美国知名记者、优秀科普作家,《纽约客》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她的写作兼顾科学的严密性与辛辣的幽默感,以观察深刻、逻辑清晰、行文生动著称。曾出版《灾变手记》等文集,其社会责任感与前沿意识备受称道。2014年新作《大灭绝时代》在欧美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受媒体与学界一致好评,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堪与《寂静的春天》相提并论的重要著作。
译文纪实还将推出她的新作 Under a White Sky: The Nature of the Future。
02
《汤姆斯河:
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
作 者:(美)丹·费金
译 者:王雯
一部堪与《寂静的春天》《众病之王》相媲美的“科学写作新经典”,
揭秘环境污染与癌症关系的真相。
工业化和城镇化之路上,
如何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难题?
2014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
2014年蕾切尔·卡森奖最佳环保图书
2014年海伦·伯恩斯坦图书奖
2014年国家科学院科学图书奖
一个充满曲折的故事,《汤姆斯河》是为我们的时代而写。费金以学者的机敏、记者的真诚和小说家的妙笔,向读者呈现了癌症与污染的复杂关系。
——悉达多·穆克吉(《众病之王:癌症传》作者)
费金以科学家和记者特有的关怀和精准,呈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堪称“科学写作新经典”
——《纽约时报》
汤姆斯河是美国新泽西州一个人口不到十万的小镇,名字取自于那条流经当地的小河。
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的经济凋敝,百姓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生。1952年,瑞士化工巨头汽巴-嘉基迫于污染指控,将大部分业务从辛辛那提转移到汤姆斯河镇。从50年代到80年代,化工生产在为汽巴-嘉基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个封闭落后的农业小镇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急剧恶化。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几乎不做任何处理,或直接流入汤姆斯河,或经由深埋地下的管道排至大西洋,或直接在当地的农家后院填埋和焚烧,或干脆通过疏松的沙质土壤渗入地下。via:marinas.com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汤姆斯河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镇上的儿童癌症发病率显著升高,公众健康成了焦点。1996年,当地传出癌症高发的消息,在全镇引起巨大恐慌。受害家庭逐渐把健康问题和化工厂排污联系起来,他们在环保组织的协助下,把化工厂和水务公司告上法庭。经过十多年的调查取证和多方斡旋,2001年,案件画上了句号。
从农业小镇,到癌症村,环境污染和癌症,错综复杂。
漫漫治污路,谁去求索?via:www.shorenewsnetwork.com
引领经济发展的企业?势单力薄的个人?彰显社会良知的媒体和环保组织?手握公权力的政府?
环保记者丹·费金,聚焦“癌症村”,历时十多年追踪调查,还原化工污染诉讼案始末,揭秘环境污染和癌症关系真相。
工业化和城镇化之路上,如何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难题?
关于作者:
丹·费金,纽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阿瑟·卡特新闻研究院“科学、健康和环境报告项目”主任。费金曾担任《华盛顿新闻报》环境记者长达十五年,两度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他关于癌症流行病学的文章,荣获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新闻奖,美国国家科学作家协会社会科学奖;2013年出版的《汤姆斯河: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获2014年非虚构类普利策图书奖、2014年蕾切尔·卡森奖等多个奖项。
03
《最后的熊猫》
作 者:(美)乔治·夏勒
译 者:张定绮 / 胡锦矗 校
八十年代中国的历史记录,
熊猫世界的隐秘与哀愁
难忘的年代难忘的冒险,
情怀与理性结合的环保纪实
全美书评人协会、《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一九八〇年,中外顶尖专家齐聚卧龙。艰难促成的熊猫项目,能否改变熊猫命运?十二年后,外方代表乔治·夏勒亲笔披露往事,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录。三十五年后,“熊猫教父”胡锦矗为中译本修订作序。
熊猫,作为众所周知的中国国宝,世人皆爱其憨态可掬;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一珍稀动物在其所生存的狭窄空间里,在孤独无言的日子里,面临着怎样的艰难和危险。
作者夏勒博士以特聘专家的身份,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熊猫项目”,从一九八〇年开始,在四川山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熊猫研究。他观察到熊猫各种动人的真实生活,同时也目睹了无知愚氓贪猎熊猫的可怕行为。via:www.nbcnews.com/
在本书中,他以科学家和参与者的立场,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这项史无前例的“熊猫项目”之内情;又以哲人的心灵与诗人的笔触,描绘了那一隐秘世界的美丽与哀愁;同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首批进入中国大陆进行研究的外国专家,夏勒博士以外来者的角度,将其当时与国内科学工作者和老百姓的来往以及各种生活小故事娓娓道来,为今天的读者重现了那个改革刚刚起步、思想开始解放的特殊历史时期。via:www.weekendnotes.com
熊猫会被奉为环保偶像,其实毫不足奇。这动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能打动和改变所有看见它的人;只要有它在场,气氛就焕然一新。对熊猫而言,自由就是在山林环绕的竹海中平静的生活。它不能调整自身来迎合我们,它的需求无法妥协。如果任凭熊猫灭绝,那么所有的高尚情操、人道关怀,所有使它们永垂不朽的企图,都没有意义。
熊猫没有历史,只有过去。它来自另一个时代,与我们短暂交会。我们深入丛林追踪它的那几年,得窥它遗世独立的生活方式。本书就是那段短暂光阴的实录,而非回忆。
关于作者:
乔治·夏勒(George B. Schaller),1933年生于柏林,美国生物学家及环保人士,熊猫项目外方专家代表,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三位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他是第一个受委托在中国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进行熊猫保护工作的西方科学家,也是第一个得到中国政府批准进入羌塘无人区开展藏羚羊研究的外国人。因其对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的杰出贡献,夏勒博士已成为这一领域的标杆及楷模,曾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金质勋章、日本国际宇宙奖、《美国国家地理》终身成就奖、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殊荣。
04
《与荒原同行》
作 者:(美)约翰·麦克菲
译 者:岳韦
“环保要赢,赢,赢,不停地赢。别无出路。”
《纽约客》笔下“美国环保运动的精神领袖”
带你重返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现场,聆听一个时代的声音
普利策奖得主经典非虚构作品
何伟推荐的纪实类作品
美国,1960年代。
“如果要去荒原,你会与谁同行?”
“戴维·布劳尔。”
戴维·布劳尔,美国《荒原法案》主要推手,塞拉俱乐部执行董事,地球之友创始人。他是同行眼中“荒原保护的代言人”。
在布劳尔担任执行董事期间,塞拉俱乐部的会员从七千增长到七万七千人。在他的领导下,俱乐部影响着美国有关土地、海洋和大气利用方面的立法。对于美国垦务局而言,布劳尔简直就是一个恶魔,他以一己之力,将大峡谷中两大水坝的建设至少推迟了两代人的时间,并有可能永远都造不起来。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
这本书记录了布劳尔的三次荒原之旅。与布劳尔同行的分别是:
查尔斯·弗雷泽,“美国最顶级的两位地产开发商之一”,自认为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他觉得很多所谓的环境保护分子,其实是环境保存分子。
查尔斯·帕克,美国地质学家,矿业工程师。他认为,“如果在白宫底下发现铜矿,那么白宫就该移走”。
弗洛伊德·多米尼,美国垦务局局长,职业生涯的目标是有一天能建造两百米高的大坝。他觉得“大自然毫无恻隐之心”,而布劳尔“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保存主义者”。
三场旅行,一个时代的声音。危机与变革、环境与发展、争执与妥协,所有这一切,都将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我们,是否还能与荒原同行?
关于作者:
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从1963年起,他一直为《纽约客》撰稿,他大部分书的素材都脱胎于为这份杂志撰写的报道中。麦克菲曾四度入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作品提名,并于1999年获此殊荣。他被公认为“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开拓性人物,2008年,美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George Polk Awards给他颁发了职业成就奖,以表彰其“半个世纪以来对于美国新闻界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印记”。
05
《朱鹮的遗言》
作 者:(日)小林照幸
译 者:王新
一个物种在日本灭绝,“对生命的慈爱”如何从现代日本消失?
获日本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
获2020年度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
这是一部通过濒临灭绝的鸟类朱鹮,向人们展现人类对自然所犯的罪,以及想要偿还罪行的人们如何苦战、挣扎的报告文学。
——柳田邦男(日本著名非虚构作家)
Nipponia nippon,朱鹮的学名象征着日本。这种美丽的鸟,曾经遍布日本全境。
到1930年代,只有新潟县的佐渡观测到了它们的踪迹。
当地爱鸟人士为保护最后的朱鹮不遗余力……据佐藤春雄的观察,日本的朱鹮每十年会迎来一次大的变化。昭和初年,日本政府将朱鹮指定为“天然纪念物”;昭和一十年代,朱鹮因战争而被人们淡忘;昭和二十年代,佐渡朱鹮爱护会为代表的保护组织成立,朱鹮重回人们视野。之后每十年,对朱鹮的保护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今年,平成七年,换算成昭和的话,应该正值昭和七十年。佐藤春雄坚信,今年将会出现新的变化,而春雄所期待的变化,则是朱鹮在日本国内的首次产卵和孵化的成功。
小绿和凤凤于4月4日起开始交尾,并成功产卵。
佐渡三家朱鹮保护组织欢欣鼓舞。五颗卵意味着五只小朱鹮,到访保护中心的游客也为之雀跃。然而,人们的喜悦与期待再次落空。4月30日,小绿突然死去。小绿留下的五颗卵承载了日本产朱鹮的血脉,是人们最后的希望。它们能否孵出,备受瞩目。
5月20日,环境厅公布:“五颗卵没有孵化的可能性,人工增殖失败。”
小绿之死加上孵化失败,日本产朱鹮的血脉就此断绝。唯一存世的日本产朱鹮小金,也已无生殖能力。凤凤于6月被送归中国。
平成七年,昭和七十年(1995年)。春雄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所期待的日本产朱鹮将迎来的巨变,竟然是彻底的灭绝。
关于作者:
小林照幸,1968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市。明治药科大学在读时,凭借非虚构作品《毒蛇》获得1992年第1回开高健非虚构文学奖奖励奖(当年无获奖作品)。此后开始从事写作。1999年,《朱鹮的遗言》获第30回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
著有《丝虫——誓要根除难治之症的人们的记录》《绘神之人——田中一村》《死贝》《害虫歼灭工厂》《姬百合:来自冲绳的信息》《梦之箱:被杀死的宠物》等。
06
《肮脏的三十年代:
沙尘暴中的美国人》
作 者:(美)蒂莫西·伊根
译 者:龚萍
“当生命中最简单的事——呼吸,都成了威胁”
美国西部大开发的亲历者口述史
重现1930年代沙尘暴席卷的悲惨景象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
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一段来自大萧条最黑暗日子的被遗忘的生动坚韧的历史。一本关于那段可怕的时光的伟大读物,里面充满了值得学习的教训。”
——《今日美国》
《肮脏的三十年代》通过幸存人口的声音和历史图片,再现了一段即将被亲历者带进坟墓的1930年代的记忆。一战期间及之后狂飙突进的美国西部大开发,推行了错误的宅地政策,再加上战时需求推高了小麦价格,刺激人们不计后果地翻耕大平原,剥光了那里千百年来固定土壤、抵御风蚀的植被。最终,整个1930年代,前所未见的沙尘暴席卷美国西部,还波及了芝加哥甚至纽约。与此同时,美国陷入大萧条,经济不振,过度种植带来的高产粮食无人问津。via:www.messynessychic.com
作者通过十几个家庭及其所在社区和地区的兴衰,揭开了尘封往事,展现了肮脏的三十年代的悲惨景象:沙尘暴让人们如同生活在漫漫黑夜中,土地荒芜,庄稼歉收,亲人死于尘肺疾病……10年间,承载着未来的宅地变成了黄沙覆盖的墓地。via:www.messynessychic.com
书中有艰难时刻美国人的勇气与悲哀,有与大自然抗争的坚韧与顽强,有政客的无耻与欺诈,而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环境的无知所招致的毁灭性噩运。
关于作者:
蒂莫西·伊根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曾在《泰晤士报》担任全国新闻记者,游历西方,因参与系列报道《美国的种族生活》而与一组记者分享了2001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目前,他为《纽约时报》撰写在线评论专栏,著有多部非虚构作品。2006年因《肮脏的三十年代:沙尘暴中的美国人》一书荣获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07
《点燃希望》
作 者:(英)简·古道尔 菲利普·伯曼
译 者:祁阿红
动物保护界的特雷莎修女,
与黑猩猩共舞的童话人生
经典传记珍藏版,名家名译
收录六十多张珍贵照片,再现传奇人生轨迹
《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出版者周刊》《世界》等多家媒体重磅推荐
当古道尔描述她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工作,以及她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所做的真诚努力时,我肃然起敬。
——《华盛顿邮报》
令人感动......道德层面也让人深受震撼......本书将被所有关心地球及其居民命运的人所珍视......令人信服和鼓舞。
——《出版人周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行善的力量,也存在着作恶的力量。在逐步向道德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有些人在通过生命之河的时候,会激起巨大的浪花,产生的余波极其深远。有些人似乎默默地沉了下去。但事实上肯定不是如此,因为他们的运动是在水下进行的,他们所造成的变化是看不见的。……我毫不怀疑,只要假以时日,我们人类一定能够创造一个道德社会。
——简·古道尔
《点燃希望》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简・古道尔的回忆录。在这部鲜活生动、发人深省的著作中,她详细回顾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乃至个人精神上的漫漫旅途。她对人生的体验非常深刻,并不亚于她在坦桑尼亚贡贝动物保护区对黑猩猩的观察。
简·古道尔从蹒跚学步起,就对世上的各种生命形式充满了好奇;成长过程中,又受到《人猿泰山》和《丛林故事》的影响和鞭策。后来,她为著名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博士工作,在贡贝的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对我们知识世界影响重大的贡献者之一。在本书中,她不仅详细地叙述了许多年前就已经介绍给世人的贡贝黑猩猩故事,而且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一生,讲述了她的母亲、儿子和已故的丈夫、她的朋友以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给她的爱和支持。
简·古道尔博士酷爱自然,也目睹了人类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险、不公、物欲、种族屠杀……她提出自己对这些危险的独到见解,并高度赞扬了为地球新生而奋斗的人们,以此点燃人类面对未来的希望。
关于作者:
简·古道尔(Jane Goodall),1934年生于伦敦。自幼对动物行为极感兴趣。二十多岁时赴非洲担任古生物学家路易斯・利基的助手,1960年在贡贝动物保护区设立营区观察该地黑猩猩的行为。1965年获剑桥大学动物行为学博士学位。1991年,她倡议并成立了“根与芽”组织,目的是使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年轻一代都能够行动起来,为了环境、动物和他们自己的社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1995年,被英国女王授予勋爵爵位。
08
《血疫》
作 者:(美)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 者:姚向辉
艾滋病、SARS、埃博拉、寨卡,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普雷斯顿采访大量埃博拉病毒亲历者,
再现人类历史上病毒灾难来袭的真实场景。
美剧《血疫》原著,61周雄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TOP1
入选豆瓣热门医学科普图书TOP10
《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
——斯蒂芬·金
这是一本“人命关天”的书,这不只是一个病毒的故事,它关系着人类的无知、贪婪、勇气和牺牲,以及面对大自然时的敬畏。
真实,远比想象更惊悚。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吉恩·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我大概从没见过有谁比吉恩·约翰逊更害怕病毒了,他的恐惧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就在于它源自知识,是基于理性的深切尊重。
自从开始和埃博拉病毒打交道,吉恩·约翰逊就经常做噩梦。噩梦的内容都差不多。他身穿密闭防护服,戴着手套,摆弄着含有埃博拉病毒的某种液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嗯,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关于作者:
理查德·普雷斯顿(RICHARD PRESTON,1954—),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英文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普雷斯顿擅长以非虚构手法,处理科学题材。1984年,他出版了首部非虚构作品《初光》,这本天文学题材的书获得了美国物理学学会的科学写作奖。十年后,普雷斯顿推出了另一部科学写作经典《血疫》,这本描写埃博拉病毒缘起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达61周。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分获奖的得主。2019年,出版《血殇》,讲述2014年发生在西非的埃博拉疫情。
09
《夏日走过山间》
作者:(美)约翰·缪尔
译者:邱婷婷
荒野中的自然之美,大师级的文采
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缪尔最富盛名的作品
缪尔于一八六九年夏天,在内华达山间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察,所记下的日记就成了这本不朽的文学名著。缪尔在四个月的行程中,除了参与牧羊之外,考察了山脉、矿石、冰川痕迹、气候、植物、动物等,所获得的成果不亚于任何一支考察队。
缪尔在文字中更是表现出了大师级的文采,在他的描写对象中,不管是冷杉、云彩、石头还是溪水,在每一天的笔下都绝不相同,他表现出精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运笔能力,文采飞扬,毫不枯燥。约翰·缪尔(John Muir,1838—1914)
他的考察充满了激情与勇敢的精神,在山中,缪尔会经常连续几日漫步于群峰、湖泊、峡谷、草甸之中,只带着极少的面包,那种在荒野中的怡然自乐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让人感叹,已不是今天破坏荒野的“驴友”、“背包族”们所能企及的。整本书自始至终,没有表露出一句对艰苦或原野的抱怨,荒野对他来说就是天堂,每天,他总是以极大的激情去迎接黎明的开始,去大自然中朝圣。
关于作者:
约翰·缪尔(John Muir,1838—1914),作为美国早期环保运动领袖,缪尔关于大自然探险的随笔与专著多年以来广为流传。他帮助保护了约塞米蒂山谷等荒原,并创建了美国最重要的环保组织山岭环保俱乐部(The Sierra Club)。在他的影响下,罗斯福总统于其任期内批准创建了五十三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十六个国家纪念保护区和六个国家公园,缪尔也因此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
10
《星星和印第安人的土地》
作者:(美)玛丽·奥斯汀
译者:范培文 曹柠 校:王全智
美国“环境主义运动之母”
自然写作女作家玛丽·奥斯汀的代表作
被称为“不朽的沙漠经典”
《星星和印第安人的土地》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丽·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以作者在沙漠小镇十二年的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而成,它改变了人们对沙漠的认识。在她的笔下,干燥少雨、空旷贫瘠的沙漠像新英格兰的瓦尔登湖畔,像加利福尼亚的优胜美地山一样,成为一种有生命、有活力的迷人风景。《星星和印第安人的土地》内页插图
关于作者:
玛丽·奥斯汀 (Mary Austin)1868—1934,20世纪早期美国自然写作女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因研究加利福尼亚州的印第安人和沙漠生活而著名,是继巴勒斯、缪尔之后又一个跨世纪的自然文学作家,《星星和印第安人的土地》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她一生中写了32部书,200多篇散文和3个剧本,被誉为“美国环境主义运动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