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成为资本市场热门板块,相关个股也受到资金的大肆追捧。在此背景下,多家上市公司也赶来凑热闹。据统计,年初至今,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新能源产业。个人以为,对于跨界的资本玩家,应坚决说“不”。
客观上讲,上市公司跨界的案例并不少见,但成功的案例却不多见。而且,像新能源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要求企业拥有技术、资金、人才、客户等方面的储备,并非上市公司设立或收购一家公司就可搭台唱戏的。
事实上,多家上市公司跨界新能源,不乏蹭市场热点、借机炒作概念与题材等方面的考量。在这一切的背后,从来都不会缺少资本玩家的身影。或利用跨界的消息操纵市场,或出于市值管理的需要,或为大股东、实控人减持铺路,或为了解除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或刺激股价上涨为再融资提供便利等。
多家上市公司跨界新能源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除了技术储备,新能源项目投资动辄需要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元,没有资金实力的上市公司根本无力承担,更别说跨界成功了。
如果上市公司跨界新能源,主要是出于产业链延伸的需要,其实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显然是值得商榷的。而且,如此跨界的危害性早已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