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年度报告摘要来自年度报告全文,为全面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投资者应当到www.sse.com.cn网站仔细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2重大风险提示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敬请查阅本报告“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四、风险因素”。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3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4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
5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6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
□是 √否
7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公司2021年度利润分配的议案》,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 10 股派发人民币 1.35元现金股利(含税)。截止 2021年 12 月 31 日,公司总股本 160,000,000 股,以此计算合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 21,600,000 元(含税),占公司202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 30.66% 。2021 年度公司不送红股,不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本次利润分配方案尚需提交公司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8是否存在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
□适用 √不适用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1公司简介
公司股票简况
■
公司存托凭证简况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
2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十四五”是我国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的关键期。环保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当前节能减排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污降碳助力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公司主要从事过滤材料、烟气净化系列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第三方环境检测、催化剂性能验收业务,拥有危废经营许可、CMA及CNAS资质。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的大气治理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除尘过滤材料、工业烟气脱硝催化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来说,在推进污染防治过程中科学治污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服务于国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长期致力于烟气治理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依托核心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焦化、垃圾焚烧、水泥和玻璃等行业和领域,公司主要客户为国家电投集团、中电国瑞、龙净环保、山东国舜、中晶环境、宝武集团、首钢京唐、中钢天澄、安丰钢铁、海螺水泥、华润水泥等企业,通过节能降耗、减污降碳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公司全资子公司康菲尔检测在报告期内不断拓展第三方检测业务。康菲尔检测拥有技术人员50余人,其实验室获CMA资质认证和CNAS资质认证,专业从事脱硝催化剂和环保过滤材料检测及环保设备设施性能验收,并将检测服务延伸至环境技术咨询服务,如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竣工验收、土壤隐患排查、土壤调查、环境应急预案等,现已发展成为环境与新材料领域专业的综合型科技服务商,在为终端客户提供产品的性能验收服务的同时,也为省内多个工业园区提供“环保管家”等相关技术支持。
此外,公司科创研究院根据市场需求和研发战略,布局可降解纤维研发生产、贵金属催化剂循环再生,建设二氧化碳资源化小试平台,持续推动“碳中和”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二)主要经营模式
①采购模式
公司制订了严格的供应商选择标准,由公司向国内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发出采购需求要约,根据供应商的反馈,公司从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付款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合格供应商。公司采取以产订购、主要原材料适当备货的采购模式,对生产中耗用的主要原材料通过与主要合格供应商进行谈判、招标等方式签订合同,约定采购价格,并根据公司的生产计划需求进行提货。公司通过批量采购的方式保持适当的库存量。采购的原材料到货后,由质量检验部门对原材料质量进行检验。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公司在物资采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与多家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保证了供应来源及质量。
②生产模式
公司产品基本为定制化产品,根据不同客户对产品的具体性能、参数等不同要求,公司采用“按订单生产”的生产模式。工艺部门根据客户订单的要求对产品进行选型、审核,制定工艺实施标准,并结合生产能力,运用PMC做生产作业计划并做物料控制。各生产车间根据订单发货需求制定TPM作业计划,并及时组织生产。公司的生产按照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实行,同时严格按照客户的需求执行,每个工序都按照TQM的要求严格把关,保证产品质量。
③销售模式
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精益管理模式,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通过测算定制化产品的生产成本,结合订单的技术要求、交货期、付款方式、竞争情况及客户的信用状况等因素,通过投标、议标的方式确定销售价格。
公司根据地域和行业分布划分销售团队,销售团队在各区域从事公司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客户服务等多项工作,销售客户遍布全国各地30个省(市)和自治区。公司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国内或国际展会、实地拜访等方式直接获取客户,向国内外客户提供产品销售和服务。公司产品销售为直销方式,主要产品应用于电力、钢铁及焦化、垃圾焚烧、水泥和玻璃等行业和领域的工业烟气净化。销售合同主要通过招、议标方式取得,因此公司的销售主要通过“前期服务+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公司以营销中心为主,相关部门配合,为客户提供周到、细致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④研发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公司成立科创研究院且形成了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规范化的项目制研发体系。经过科创研究院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保证研发项目符合公司业务发展方向。研发部门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定期对研发项目进度和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制定与公司战略发展相适应的研发计划。公司的研发体系包括密切相关的三个子系统:
(a)产品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系统:负责制定公司技术及产品研发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作为公司研发的指南。
(b)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系统:负责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的实施。
(c)产品中试系统:负责产品样品的中间试验、安全测试等工作。
(2)第三方检测
公司拥有全面的检测资质(CMA、CNAS)、设备和技术储备,构建了移动互联网和线下相结合的销售网络,通过为客户提供标准、高效、专业的检测服务获取收入和利润。
公司持续优化服务和运营流程,积极开发多项信息化技术,已搭建采购、销售、客户管理技术平台,构建了采样、检测、数据分析、报告发布全流程信息传输技术平台,不断提高实验室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了采样、样品前处理、数据分析和信息传输能力,从而使公司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工业烟气治理行业
大气污染治理是环保行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大气污染物质包括悬浮物和污染气体,悬浮物主要包括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可入肺颗粒物),污染气体主要包括酸性气体(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氟氯碳化物)和对流层臭氧。公司所生产的主要产品为各类耐高温耐腐蚀滤袋和SCR脱硝催化剂,专门用于治理工业烟气中的烟尘和氮氧化物,属于大气污染治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与环保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大气中烟尘和NOx排放的主要来源为电力行业和钢铁、水泥等非电行业,而我国电力行业以火力发电企业为主,火力发电的燃料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烟尘和NOx。因此,电力行业一直是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国家针对火电行业出台了一系列烟气排放的治理政策,通过污染物排放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应用以及超低排放的全面实施,火电行业已由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行业,转变为大气污染防治的典范行业。与火电行业污染物减排相比,非电行业对我国污染排放影响越来越大,且我国分布了40多万台量大面广的燃煤锅炉,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和农村的采暖用煤数量更是惊人。其中,烟气粉尘和NOx的排放量占全国3/4以上。未来十四五期间,环保政策势必会促进非电行业烟气治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大气治理市场从电力行业的逐渐成熟转向非电行业的深度治理,非电行业将成为下一阶段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所在。
超低排放成为行业发展趋势随着国家持续出台排放标准限值及治理政策,大气排放标准逐步提高,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2021年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等多个政策文件,鼓励火电企业开展节能提效以及灵活性改造,支持火电机组开展自身节能减污降碳升级。火电产业作为我国能源供应“压舱石”,在双碳背景下提升自身清洁化利用水平、持续高效绿色发展很有必要。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在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提出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区域钢铁、燃煤机组、燃煤锅炉实现超低排放,到2025年,VOCs、NOx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多省市也陆续明确“两高”行业超低排放相关政策要求,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进程不断深化。随着电力行业灵活性改造的实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全面实施、部分省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意见的相继出台,以及将来有色、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意见的全面实施,对烟气净化产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非电行业将成为超低排放改造的主战场,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