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浙江工业碳效码已接入4万多家,碳监测计划覆盖11个地市区域、重点行业。作为全省“双碳”推广应用模板、全省第一个工业碳效智能对标改革试点市,湖州首创工业碳效码,建立首个工业碳平台,拆解碳排放“测、算、评、治”。
湖州已经有381个行业3700多家规上企业被纳入工业碳效码应用场景,对高碳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制订降碳减量计划。预计,目前已完成的73个绿色技改项目就能节约3万多吨标煤。
“码”上环保,这几乎成为了浙江省的特色。
业界应该对2020年杭州企业“环保码”上线公测的消息还记忆犹新,“环保码”通过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建立企业环境健康电子账户,动态反映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企业环境安全风险状况生成的“红、黄、绿”三色二维码以此来进行分级精准管控。
对于企业来说,持有“绿码”的好处就是监管部门“无事不扰”,长期绿码还能享受“轻微违法行为不处罚”的惠企政策。而且,在我国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的背景下,“环保码”也与企业信用挂钩,如湖州推广工业碳效码,已累计为企业争取绿色金融贷款授信额度13.4亿。
再如长兴,首创碳效贷款模式。随着湖州依托国网湖州供电公司设立能源数据中心,并建立“能源碳效码”,长兴随即开始试点碳效贷款模式,23个重点行业795家规上企业全部纳入“能源碳效码”评价体系,当地银行会根据“能源碳效码”等级开展授信。
所谓的“能源碳效码”,也值得一说。2021年2月,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推出“能源碳效码”,并接入浙江政府服务平台“浙里办App”,集成企业生产经营的电、气、煤、油等能耗数据,转换成单位产值碳排放量,直观反映区域碳排放强度及行业、企业碳效水平。
能源碳效分5个等级,等级4、5表示企业单位碳排放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碳效最低,1、2则相反。
据悉,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9月在杭州揭牌,自2020年10月就开始试运营,上线的20多款数字产品中就包括“碳效码”。此外还有“能源观察”、“双碳监测”、“电力灾害数据指南针”、“中小微企业景气指数”等。
浙江的“码”上监管,这还没完。刚刚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地桐乡,也为企业接入了排污许可身份码,挂在企业大门口,扫一扫即可查看企业治理设施、在线监控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这也是桐乡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成果之一,促进了环境监管方式的升级。
当然,由于“码”上监管的便利性、高效性、科学性,在数字化改革的大浪潮下,采用“环保码”的也不仅是浙江。
如四川,双流区摸排数千家餐饮店的详细数据,建立餐饮单位基本情况和油烟污染问题情况“两本台账”,要求在餐饮油烟污染防治法规纳入告知书上印制二维码“一码查询”油烟防治技术知识。
如江苏,就在9月29日,常州上线首个“碳耗码”——显示产品生产全过程中消耗能源所造成的碳排放量数据。这是国网常州供电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碳排放精准计量系统,以“碳耗码”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给企业和消费者。
“码”上环保,说来就来,你看到过这样的“健康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