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环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畸变的万亿环保产业|青山

   2022-01-13 青山产业评论447
导读

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今年的环保督查和以往比,明显变得更加务实和犀利。在这种高强度的督查之下,环保行业中的各路神仙和各种荒诞之事被公之于众。说是荒诞,其实这些事儿在行业里已是稀疏平常,业内人早已见怪不

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今年的环保督查和以往比,明显变得更加务实和犀利。


在这种高强度的督查之下,环保行业中的各路神仙和各种荒诞之事被公之于众。


说是荒诞,其实这些事儿在行业里已是稀疏平常,业内人早已见怪不怪,甚至某种程度上那些荒诞的做法已成为行业里相当一部分人的致富捷径,更糟糕的是,有些还大摇大摆的上市了。


若看环保产业的大势,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若问产业发展前景,这无疑又是最让人迷茫的时代。


尽管大家都在努力说服自己未来是有未来的,但很多人依然奔跑不起来,即便是那一小批极富才华的环保从业者,他们大多也只能在角落里仰望这片无力征服的“星辰大海”。


心里无数次怀疑,我是否走错了路。


拿短暂的人生投入到一个扭曲的行业,头一回做人,怎么就这么出师不利。


最好的环保时代,为何遇上畸变的万亿产业?这背后到底是何原因?


今天借助最近环保督查这个事儿和大家分享下我们的研究成果,这篇文章我希望你能耐心读到最后,也许你能找到一些有用的启发。


01

上层资源的垄断

严重畸形的市场


做生意讲究资源,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谈到资源时,指的是人才、资金和产品。


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往往也是因为对资源更高效的获取、组织和配置。


但资源这个概念,在环保行业中长期以来,基本和“关系”二字划等号。


环保行业有一个现象,朋友之间讨论最多的是“资源”,工艺、技术、产品什么的都不重要。


这个行业内,有产品的不如有资源的,做技术的不如做销售的。


自由竞争很多时候是不存在的,大家比的是谁离天近,离天越近“资源”就越充沛。


这就导致处于上层的营养过剩,不思进取,处在下层的营养不良,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由于环保市场自上而下的分配方式,定价权自然在上层。


上层的订单获取靠的是“资源”而不是自由竞争,环境治理成本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行业秘密。


而这个秘密也是人人都能来做环保的一个重要原因。


前段时间去到一家在广东做废水处理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因为关系不错,他们邀请我们参加了他们的半年度内部会议。


创始人是个率直到聊天时经常让人不知该如何接话的人,公司文化也很刚,这是我看到过为数不多的,能在正式会议上畅所欲言尺度很大的公司,老大在会上也被团队各种调侃,但很明显大家对他又非常敬畏。


会议临了,老大骂骂咧咧结束了会议,倒不是骂团队,而是公司深受资源垄断所困,无法通过市场化的竞争让企业再上一个台阶。


出了这个会议室的门,大家哪怕有再多的怨气,也还是要回到让人窒息的现实之中,用笑脸去迎接自己最讨厌的事。


02

监管机制的不实

导致技术不被待见


很大程度上,环保市场的成立是有先决条件的。


这个先决条件就是监管到位。


没有到位的监管,就不存在真正的健康的环保市场,这个时候,大家解决的不是环保问题,而是在解决环保督查的问题,这是环保行业的一个关键特征。


而监管不到位,甚至大部分时间在很多地方处于缺位状态的环保行业,造成了大家一个错误的“共识”:


那就是,一直以来,大多数认为环保行业是没有技术壁垒的。


有人说,做环保就是组装设备的,只要有资源谁都能做,在这样的观念下,环保行业整体的水平一直都很低。


鱼龙混杂的局面因此出现。


之所以有人认为环保行业没有技术壁垒,是因为这个行业内大多数人都在用山寨的方式做事情。


出现这种现象也跟需求本身只是“做个样子”有关。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的污染处理措施只是为了应付环保局的督查,在早期的时候更是为了建厂要求做的样子,做了之后再也没有用过。


这是该做没做好的情况,还有没必要做却硬要做的情况。


现在农村的许多项目本身是可以吃药解决但最后做了手术,或者动辄几十亿的PPP连片整治项目,当然这么做的真实用意就不得而知了。


这种错误观念同时导致:在这个极度要求技术质量的行业里,技术人员的处境是很憋屈的。


工程质量上去了,技术人员要背利润太少的锅,利润上去了,技术人员要背工程质量太差的锅。


面对一个工程,老板比项目经理懂得多,项目经理比技术总工懂得多。


在这个行业考验一个技术的核心标准不是业务能力,而是搞关系的能力。


这一病症的根源在于不以效果为导向,效果好坏得不到有效的评估和监督。


环保督查固然重要,但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监管机制,或许才是治本之道。


03

产业转型期的缓慢过渡

真问题和伪需求


环保的发展依附于经济发展的。


经济不发展,多数情况也就不会存在严重到要需要人工去干预的环保问题。


只有当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才会伴随大量的环保问题。


但当经济发展建立在粗放的资源利用和生产工艺方式之上时,虽然造成了大量的环保问题,但其创造的利润多数情况下又没办法体面的去覆盖掉环保治理的成本。


这也是所谓的低质量发展,其核心特点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消耗和透支。


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摸索了10年有余,但很显然,这不是一条可以快速见效的路。


虽然,我们总是能听到,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如此的理念和口号。


但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们自身的实践,都在告诉我们,这大概率是个伪命题。


道理其实也很朴实也很简单,做环保是要花钱的,而且不是小钱。


如果换做商业上的专业术语,这叫支付能力。


而当前我们的工业体系正处于从低质量向告知转型的过渡期。


在这个特殊的节骨眼上,低质量的企业没钱做环保,高质量的公司数量又不多。


这就造成了一督查全是问题,但环保行业却没有健康的发展。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很多朋友之前的一些困惑,明明那些地方有环保的需求,为什么去干的环保公司几乎没有全身而退的。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有真实的环保问题但却是个伪需求的市场。


结合上面谈的,我们其实是需要重新思考,在环保行业,到底怎么样的需求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需求。


04

写在最后

畸变行业中的商业和正义


我们判断一个好的创业项目或者评估一个可靠的需求往往会看三个关键因素:


需求、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支付能力。


三个关键要素必须同时具备,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商业价值的需求。


但有商业价值并不代表同时也是正义的。


不得不说一个可能让很多朋友失望的事实:


那就是,在这个畸形的行业里,追求财富(商业)和坚守梦想(正义),有些时候是一码事,但很多时候却是两码事。


在这个畸形的行业中,很多人抓住了畸形的需求,这些需求虽然在求真务实上是不成立的,但却具备可行的短期商业价值。


有人和公司以此来致富,甚至做到上市。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一直在追逐和坚守正义,或者有些公司上市之后开始从单纯的追逐商业价值变成了尽量去寻找商业和正义结合点,换句话,上市之后要控制风险,以往乱搞的模式要稍微收一收。


可残酷的现实是,无论是谁,一旦走上这条和正义哪怕尽是擦边的路,前途就必然不是平坦的路。


因为你开启的是一条正确而难的路。


这条路上人很少,但毫无疑问是值得坚守的。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xhw111.com/news/show-1501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扬州市正源市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41531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