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废饮料瓶能生产出一把雨伞的伞布,7个废饮料瓶能生产出一件T恤。”在泉州市泉港区百川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飞鹏向记者展示这类伞布原料,一种废饮料瓶再造的涤纶丝。
公司展示柜里,绿的、蓝的、白的、咖啡色的涤纶布摆放得井井有条,质地细密,手感滑润。“人们喝完的饮料瓶被随意丢弃,而我们的环保生意经,就是回收以聚酯塑料为原料的废饮料瓶,利用新工艺,生产成环保布料。”
这是福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福建的传统制造业正注入越来越多的“绿色基因”。
传统纺织品印染定型过程会生成有害气体,而走进位于晋江的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闻不到异味。
董事长陈澄清将变化归功于企业引进的16套智能化定型机废气余热处理与回收系统。“设备将高温废气中的余热回收利用,降温后的废气进入后端的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得益于这些设备,企业一年节省4000到5000吨标准煤使用量,节能、减排结合产生了新价值。
福建省工业领域能耗占比近七成,是节能降碳的主战场。据福建省节能中心主任陈亮介绍,对工业领域的节能,福建省双向施策,既严把源头关,又强化过程管控,深入开展节能监测监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评选发布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目录、对重点企业开展节能诊断,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产品实施节能改造。“在全过程监管和不断优化服务中,有效推进了节能降碳、化解了过剩产能、淘汰了落后低效设备。”
福建省还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先后公布了4批绿色制造体系名单,213家绿色工厂、3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9个绿色园区、176款绿色设计产品入选省级绿色制造名单,76家绿色工厂、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个绿色园区、151款绿色设计产品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这些节能“领跑者”对于行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如今正逐步显现。
福建省通过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的产业布局和项目准入,不支持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的项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发展,能耗指标分配优先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倾斜。这些措施都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在产业导向之下,福建省在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带动产业呈现出成长快、活力强、业态新、后劲足的特点。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9%,圆满完成国家任务。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9%。
陈亮说,下一步,福建将围绕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和能耗强度、总量“双控”目标,动员全社会力量,抓能耗双控、存量挖潜、增量优化、行业对标、制度创新、政策保障,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坚定不移走节能降耗、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