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报社 ( 香港 ) 讯 中国人民网、深圳特区报等撰文表示,中国第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立法《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 9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该项立法是对 1994 年颁布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的一次全面升级,是深圳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综合性法规,进一步突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也是中国首度突破传统环保的立法。
与传统环保立法主要围绕 " 水、大气、土壤 " 三大领域污染防治进行规定不同,此次《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结合 " 双区 " 建设需要,新增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制度设计,对生态环保立法进行重构。
此次条例的亮点是增设 " 应对气候变化 " 专章,就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制度安排。该条例提到,深圳应当建立碳普惠机制,推动建立本市碳普惠服务平台,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量化,通过政策鼓励与市场激励,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产、生活。
一方面,条例要求市政府编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和碳中和路线图,建立深圳市碳排放管控机制。授权市政府制定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标准,并将碳排放强度超标的建设项目纳入行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在本市碳排放达峰后,年温室气体排放量预期达到三千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建、改建或者扩建项目,应当制定碳中和计划和实施方案。
另一方面,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支持排放权交易机构创新碳市场交易品种,增加生态系统碳减排指标和碳普惠指标。条例也要求建立碳普惠机制,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量化,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产生活。
深圳碳普惠可将公众公共出行、节水节电、使用可再生能源、开展绿色消费等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进行记录,并依据 " 低碳行为方法学 " 计算产生的碳减排量。该条例实施后,市民将实现科学测算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行为减少的碳排放量,以个人实际行动更好地践行环保。
报道称近年来,深圳市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关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为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果,《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授权市政府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生态环境保护强制性地方标准。同时,创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生态修复机制。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有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生态修复标准,并对实施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流域开展生态修复成效评估。
值得一提的是,环境信息披露对生态环境保护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增设政府、企事业单位、专业机构等主体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求市、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主动公开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信息,重点排污单位及时、如实公开本单位的环境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该条例还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了优化和完善,落实 "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 的要求。针对群众反映较大的施工噪声问题,明确将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排放建筑施工噪声,以及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在中午或者夜间进行产生噪声建筑施工作业,拒不改正的行为纳入按日连续处罚的范围,提高违法成本。
新浪报道称,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日前发佈的数据显示," 十三五 " 期间,深圳电网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 69.3%,清洁能源 100% 全额消纳。同时,深圳电网线损率约为 3%,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深圳首批碳排放管控企业之一,该局自 2013 年参与碳交易以来,每年实际碳排放量均低于当年深圳市政府下达的配额指标,累计盈余碳排放权配额 93215 吨,市值近 300 万元人民币。
香港商报也提到,2020 年深圳机场新能源车辆购置比例达 67%,远超行业要求。今年起除应急保障及市场供应不足的豁免车辆外,机场飞行区内新增或更新的车辆电动化比例提升至 100%。此外,深圳机场还完成 350 台民航牌照柴油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改造,现有车辆尾气排放达标率达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