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为完善山东省工业布局,调整济南市工业结构,补充济南地区工业燃料和化工原料不足,国家相关部门决定在济南市建设一座年加工原油30万吨的炼油厂。
1971年8月2日,炼油厂一期建设工程开工,千余名建设者发扬大庆“铁人”精神,在乱石遍野的济南东郊奋战4年,开辟了济南地区石油工业的新天地。
50年来,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从50万吨发展到750万吨每年,今天的济炼人坚守前辈“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初心使命,传承“责任炼就事业”的企业精神,守正创新、奋力拼搏,在对标世界一流打造城市炼厂标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精优强美”绿色企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艰苦创业
五十年前开建,人拉肩扛四年投产
走进济南炼化,无论是退休颐养天年的老一代济炼人,还是刚走出校门踏入济炼的青年员工,都能娓娓道来50年前炼油厂创建的故事,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济炼人50年奋斗史的开篇。
1971年3月,山东省召开计划会议,根据1970年全国计划会议关于在山东省建设一座中小型炼油厂的规划,为完善山东省工业布局,补充济南地区工业燃料和化工原料不足,决定在省会济南新建一座炼油厂,该项目被列为山东省、济南市1971年国民经济计划和建设规划。
当时的济南市化工局组织厂址调查组对济南东郊、北郊等9个地方进行现场实地勘察,出于靠山隐蔽、少占良田、有充分发展余地等考虑,最后选定在交通方便、水电资源较好且有利于化工企业综合利用的历城县向阳人民公社义和庄东侧建厂。
1971年6月,筹建处首批人员开赴济南市东郊乱石遍野的工地,拉开建设序幕。8月2日,随着一声开山炮响,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在严重缺乏机械设备的情况下,1000余名建设者发扬“铁人”精神,人拉、肩扛、小车推,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开挖土石方10余万立方米,当年就实现了“三通一平”。
经过4年奋战,自建铁路专用线与胶济铁路接轨,常压炉、常压汽提塔、催化汽提塔等8台主要设备在两个月内顺利吊装成功,诞生了企业建设史上的“八大吊”。1975年7月1日,第一套炼油装置——50万吨/年常压装置建成并实现一次开车成功,结束了济南地区石油工业空白的历史。
1983年7月,炼油厂划属新成立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从地方企业到央企,济南炼化确立了全面提高原油加工和配套能力、开展石油化工综合利用的新目标,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跨越发展
与时代共成长,助力济南实体经济
“不甘居小、力争上游”的济南炼化,半世纪与时代共成长,谱写了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50年来,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从50万吨/年发展到750万吨/年,拥有常减压、催化裂化、连续重整、润滑油加氢等30多套主要生产装置,能够生产清洁汽油、清洁柴油、航空煤油、润滑油基础油、聚丙烯、液化气、高等级道路沥青等50余种牌号产品,并成为中国石化环保型橡胶增塑剂、150BS光亮油、高等级微晶蜡等高端石化产品的生产基地。50年来,济南市累计加工原油1.15亿吨,工业总产值和营业收入均突破4100亿元,实现利润56亿元,上缴国家利税915亿元。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济南炼化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完成炼油结构调整提质升级改造,投用临济原油复线、航煤管线,完成80万吨/年柴油加氢改质装置、40万吨/年航煤加氢装置等改造,国Ⅴ、国Ⅵ汽柴油质量升级提前完成,航煤稳占济南机场市场份额,原料进厂、产品出厂基础更加牢固。炼油结构调整项目投产后,以占中国石化1.94%的加工量实现了5.28%的利润。“十三五”以来,济南炼化累计加工原油2500万吨,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实现利润45亿元,上缴利税450亿元,连续位列全省纳税前十强,位居济南市纳税前列。
作为中国石化直属集燃料油、润滑油、化工于一体的大型炼化企业,2019年,济南炼化获评“济南市实体经济领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