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业内人士估算,我国每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可达20亿吨以上,并且年均增速可能保持10%以上。结合住建部公布的新规划,到2020年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届时建筑垃圾产生量预计会突破30亿吨。加之每年还在不断增加新的建筑物,预计若干城市将在30至40年内集中进入建筑垃圾爆发期。
东风已至
“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及其处理的资源化和市场化,应是建筑垃圾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内容。”从资源化利用来看,我国建筑垃圾总体资源化率不足10%,远低于欧美国家的90%和日韩的95%。根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13%。“十三五”时期,大中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其他城市达到30%。
在此背景下,2019、2020年为达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可以预见,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东风已至,在各省市资源化指标的压力下,建筑垃圾处理市场将迎来爆发期。未来可能出现多家建筑垃圾利用企业参与建筑垃圾清运、资源化的特许经营权的竞标。
潜力巨大
以业内普遍使用的35元/吨为计,从2019年至今,每年释放的市场空间已经突破千亿元。随着包括新固废法在内的利好政策效应的催化,经济链条将被打通,相关环保产业和企业将迎来巨大市场空间。按到2020年我国新产生建筑垃圾50亿吨估算,这些建筑垃圾如果能够转化为生态建材,创造的价值可达到10000亿。
对于建筑垃圾而言,就地拆解还填、提高回收利用率将是主要的处理途径。能否“变废为宝”,关键在于如何把建筑垃圾这一“烫手山芋”变成适应市场需求的资源和产品。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属于定制化产品,相较于网络刚性产品及大宗商品而言,后端的市场需求方面具有更大的风险。
无论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技术、建筑废物的分类与再生骨料处理技术等等都需要大量投资。在此前一段时间内,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方式基本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大多数城市的建筑垃圾中只有10%被运往指定的消纳场所。建筑垃圾填埋场实为建筑垃圾调蓄场,其主要功能为临时贮存可回用建筑废料,以备新建路桥时回用。目前政府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固定投资的支持力度仍有待提升,仅有部分地区出台了对相关企业固定投资的财政补贴标准。
周期性、季节性和区域性,这些特征也将是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建筑垃圾运输收费与建筑垃圾处置收费。大多数企业的绝大部分收益都是在前端垃圾清运环节赚到的。不仅管理难,在资源化利用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也让建筑垃圾处理的前景难言乐观。也正基于上述因素,建筑垃圾市场受制于资源化产品的消纳问题,使得市场空间的释放相对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