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2%,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53微克,同比上升1.9%。
有媒体提出质疑,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山东的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出现“恶化”?对此,11月26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反驳称,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上升1.9%并不能用“恶化”来形容,以美国为例,观察其2002年至今细颗粒物(PM2.5)浓度的变化曲线可见,整体上曲线呈下降趋势,但如果分析每年的变化情况,这条曲线有多处向上波动的小“锯齿”,其中2005年比2004年波动上升了5%。
“这些城市在治理的力度和减排上面做了足够努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点都不能有反弹,这本身是不科学的。”贺克斌说,用多年滑动平均值看整体的情况可以更客观地看到城市的空气治理效果,2013-2018年的数据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空气质量在持续改善。
《2018年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8年山东省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9μg/m3,同比下降14.0%,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0天,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连续6年持续改善。
对于今年1-10月出现的空气质量反弹情况,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主任雷宇向澎湃新闻表示,“山东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的确出现了短期波动,尤其是从某几个月甚至某个月份的数据来看波动比较明显,但如果用2013到2018年五年大尺度的数据来看,山东的空气质量一直是在改善的,部分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在2013年基础上下降了近50%。”
雷宇解释说,气象因素会对污染物浓度的波动产生影响,对一个区域而言,气象的年际波动对全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的正负影响最高可以达到10%,具体到一个省、一个城市气象的影响就会大很多,再放到某一个月来看又会大更多。
“从长期来看山东还是做了很多工作,要不然不会呈现2013年到2018年这么大幅度的下降。”雷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