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产能的严重过剩,市场整体需求的明显缩减,让北方建陶企业深陷销量困局,进入深度洗牌期。
楼市疲软、建筑工地开工不足、农村自建房减少导致瓷砖需求锐减
近两年,在建陶行业整体低迷的大势下,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产区陶瓷企业也进入了煎熬期。尤其是市场需求的锐减,更让陶瓷企业陷入销售危机。
据《陶瓷信息》综合了解分析,导致今年上半年瓷砖市场整体需求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房地产市场疲弱是导致瓷砖需求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0%,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10.0%,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12.3%。全国14个省市房地产投资增速同比下滑,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27.5%。
在棚改政策的影响下,河南省2019年棚改目标套数较2018年下降幅度超过70%,需求大量减少,三四线城市尤其明显。石家庄房地产虽然上半年出现“小阳春”,但是进入6月份后楼市成交疲态尽显。上半年,西安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7.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0.8%。
有专家指出,在“限购、限贷、限售”等调控核心政策没有发生根本转向的形势之下,楼市不具备回暖的根本条件和前提。房地产销售低迷,对下游的陶瓷行业形成了拖累,直接导致瓷砖市场需求的大幅缩减。
建筑工地开工率不足、进度缓慢是导致瓷砖销售下滑的另一主要原因。今年以来,在环保督查的强大压力下,为保证空气质量达标,各地政府加大了建筑工地的严格监控,很多工地迟迟难以开工,或频繁被要求停工。据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工地开工率不足60%。大量建筑工地停工,项目方推迟瓷砖采购,直接导致上半年瓷砖市场需求的缩减。尤其是靠工程渠道生存的抛光砖,市场需求更是减少一半以上。
另外,从2019年开始,国家对农村宅基地进行集中整治,对农村自建房加大了约束和限制,导致农村瓷砖消费减少。
高产能引发销量危机
前几年,北方陶瓷企业为了提高产能,窑炉越建越宽,产能越建越大。一条线日产能少则3万平方米,多则5、6万平方米。正是当时一味的求宽求大,为陶瓷企业如今的销量危机埋下了隐患。
当然,在市场较好的形势下,产能大不但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但是市场一旦低迷,大线就成为企业的负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
正是今年市场的极度低迷,让北方陶瓷企业陷入了销量危机。
据《陶瓷信息》了解,今年6、7月份,北方大多陶瓷企业的产销率都不及60%,甚至低于50%。
“现在市场太差了,根本就卖不动,”在调查中河南一陶瓷企业说,“6月份还能卖完一半,7月份连一半都卖不到”。
还有陶瓷企业给《陶瓷信息》抱怨,“感觉今年市场就没需求,从5月份开始,我们已经连续两次调整了价格,各种促销措施都用了,尽管这样还是卖不动。”
长时间的产销不平衡,导致陶瓷企业的库存不断攀升,濒临爆仓的边缘。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多数陶瓷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少则几千万元,多则超过亿元。
高库存就意味着高风险。为了减缓库存压力,部分陶瓷企业不得不停掉部分、甚至全部生产线减负释压。
据《陶瓷信息》粗略统计,截止7月底,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全线停产的陶瓷企业已经超过30家,停产的生产线已近一半。
下半年将进入深度洗牌期
2014年下半年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就有专家指出建陶行业在经历高速膨胀后,将进行一轮洗牌。这几年虽然建陶行业进入低谷,但是并没有洗掉多少企业,甚至还在小幅增长。
随着行业形势的触底,才真正拉开了陶瓷企业洗牌的序幕。2018年,行业有137家、近10%的建陶行业退出市场。今年上半年又有104家建陶企业退出市场,洗牌的速度和力度逐渐加大,按照行业专家的预测,“十三五”期间建陶行业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陶瓷企业被洗掉。
事实上,形势比专家预测的可能还要严峻。尤其是深受环保困扰的北方产区,在2019年将进入深度洗牌期,会有更多的陶瓷企业主动或者被动退出历史舞台。
一方面,市场的极度低迷,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让陶瓷企业无利可图,甚至进入生产越多、赔钱越多的境地。
另一方面,销售受阻,库存巨大,让陶瓷企业举步维艰,特别是融不来资金,让陶瓷企业的资金链时刻面临崩裂危险。
还有一轮接一轮愈加严厉的环保督查,让陶瓷企业随时都有可能被勒令停产,血本无归。
巨大的环保压力、微薄的利润,让陶瓷企业已经丧失了对陶瓷行业的信心。据《陶瓷信息》了解,目前有个别陶瓷企业已经将企业整体出售,转行做其他行业,再加上扛不住市场压力而破产倒闭,都会加速行业的洗牌。
“维持一天是一天,啥时候真扛不住了,就撤离这个行业。”河北一陶瓷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