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山东聚焦风电、核能、氢能、储能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全省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势头强劲。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36亿元、同比增长5.9%;产业增加值594.3亿元、同比增长21.4%,GDP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0.27个百分点。
(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
风电产业加速推进
截至2021年底,全省风电装机达到1942.4万千瓦,同比增长8.2%,位居全国前列;拥有重点风电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70余家,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培育形成中车风电、金雷科技、通裕重工等风电整机及配套企业,产品涉及风电整机、主轴、塔筒、法兰、齿轮箱零部件、铸件等;吸引远景能源、上海电气、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国内知名整机企业落地山东。随着海上风场建设提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在烟台、威海、东营、滨州等地集聚发展,集装备研发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维服务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加快发展。
今年4月,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四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8.5亿元左右,是我省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建设支撑“利器”。其中,中国海装年产120万千瓦海上风电智能化机组制造,将全力打造智能风电机组制造基地,同步落地国家海上风电工程技术分中心;上海电气年产160万千瓦海上风电主机及电机制造,主要生产中低风海上风电主机及电机机组,年产规模160万千瓦;天能海洋重工海上风电装备塔筒制造,建成投运可年生产30万吨海上风电装备塔筒,成为海上风电基础配套设备产品生产基地;东营港广利港区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海河联运码头一期及万吨级航道等项目,加速推进码头、航道改造。
(海阳核电场全景图)
核能产业跨越发展
依托优良沿海核电厂址资源,抢抓核能产业跨越发展新机遇,核能综合利用实现弯道超车、短道速滑、创新突破。海阳核电一期建成投运,实现在运核电“零突破”,累计发电超过710亿千瓦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荣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有序推进;海阳核电二期工程获得国家核准。截至目前,全省在运在建核电装机达到570万千瓦。持续放大“核电+”效应,建成全国首个核能居民供热商用项目,世界首个“水热同传”、世界首个“水热同产同送”科技示范工程,打造全国首个核能“零碳”供暖城市;探索研究核能海水淡化、核能制氢、核能+现代农业等先进技术及成果转化。积极推动中核、国家电投、中国广核、华能等央企在鲁投资开发,国家电投核能总部正式落户山东,建成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山东核电高端装备先进技术研究院、核岛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山东荣成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据统计,全省已有核电装备供货业绩企业50余家,其中,拥有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持证企业1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