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发动新能源高端化战略,直击海外品牌布局软肋
近日,易车研究院发布《中国品牌洞察报告(2022版)》。报告指出,21世纪前20年,中国品牌经历三轮增长期,目前进入第四轮。第一轮为2000-2006年,其中2003-2006年加速发力,中国品牌市场销量突破100万辆大关,市占率超过30%。第二轮为2007-2011年,其中2009-2010年加速发力,中国品牌市场销量突破300万辆大关,但海外品牌更出色,中国品牌市占率跌破25%。第三轮为2012-2017年,其中2013-2016年加速发力,中国品牌市场销量突破800万辆大关,市占率逼近40%。2018年起,进入第四轮增长期,中国品牌就遭遇了当头一棒,出现了近20年第一次的销量与市占率的双下滑。2021年,中国品牌触底反弹,销量重回800万辆大关,市占率升至40%。2022年,中国品牌市占率能否一鼓作气突破50%?终端销量能否突破1000万辆?
2000-2006年,准入门槛降低,中国品牌主打海外品牌主动放弃的5万元以内价区,市占率突破30%,奇瑞引领第一轮增长
1997年,奇瑞、吉利等新势力,不约而同进入汽车行业,但都没有生产资质,都是偷偷摸摸造车、卖车,有点像目前的低速山寨电动车企业。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北京老亚市仰天长叹,恳求上天给一次失败的机会!这把老天爷吓了一跳,只见过祈求升官发财,没见过这么想不开的。可能是好奇,最后成全了,以中国加入WTO的2001年底为契机,吉利、奇瑞、华晨、比亚迪等纷纷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终于可以正大光明造车、卖车,当然,还有修车。
李书福旋即喊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中国车跑遍全球“等新台词,吉利快速投放豪情、优利欧、美日三款5万元以内的低价车,要以豪放之情,造出优于夏利超过赛欧的产品,取得打败美日车企的效果!奇瑞调整更果断,一边抓紧与“干爹”上汽“分手”,一边争分夺秒推出超低价重磅车型QQ,且快速上量,助力奇瑞一跃成为中国品牌领头羊,2006年销量逼近30万辆,领先本田、丰田,位居大盘第二。再加夏利表现坚挺,2000-2006年,奇瑞、夏利、吉利组成了中国品牌第一阵营。
在第一轮增长期,除华晨,绝大多数中国品牌都聚焦5万元以内价区,该价区属于绝大多数海外品牌主动放弃的细分车市。按照当时海外品牌严谨的造车标准,5万元以内根本造不出车,更别提造出好车,但中国品牌硬是在5万元以内价区,造出了一堆低价车,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
2002-2008年,海外品牌不仅获批大量合资项目,而且抓住了青年结婚购车潮,快速上量并将中国品牌市占率稀释至22%
中国品牌只是沾了点中国加入WTO的光,获利最多的还是海外品牌,2002-2006年,获批了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东风本田、华晨宝马、广汽丰田、东风日产、北京奔驰等一大堆新合资车企,快速投放新车,且快速上量,2006-2009年,涌现了凯越、福克斯、速腾、思域、伊兰特、赛拉图、花冠等一大堆走量合资车。
2000-2006年,中国品牌与海外品牌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前者聚焦5万元以内价区,后者聚焦10-30万元价区。2007-2008年,青年结婚购车用户快速涌现,紧凑型轿车市场跃跃欲试,海外品牌率先受益,将中国品牌的市占率稀释至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