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成为全国技术能手,防水特级大师是如何炼成的?
一栋装修精美的房子下面,隐藏着并不美观的钢筋混凝土,从毛坯变成精装的过程也总伴随着水泥砂浆,尘土飞扬。工地施工和脏、苦、累等字眼分不开,这让不少年轻人唯恐避之不及,但26岁的小伙子翁庭峰偏偏爱上建筑行业,还靠着一身防水好手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屋面防水特级大师。
他怎么就“逆向而行”主动选择泥水遍地的工地?怎么就把普通工人也能做的防水做出名堂、做成全国技术能手?
翁庭峰
追梦建筑工程,斩获省赛头奖
时间回到2017年11月。那时的翁庭峰还是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他当时的目标是冲刺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工程测量)。
凌晨4点多,天还未亮,翁庭峰就和几个同学从被窝里爬起来,去操场练习竞赛内容。他们一天当中的课业安排得满满当当,只能抓住上课前的两三个小时练一练。而这只是备赛的其中一环,晚上7时到9时,他们还要去老师办公室加班加点背书补理论。每天花四五个小时备战,成为翁庭峰那段时间的常态。
翁庭峰需要攻克的主要有两个项目:四等水准测量和全站仪放样。前者需要他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水准点的高程,形成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并对所有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后者需要他利用全站仪观测棱镜测定点位,而点位数据误差往往精确在几毫米之内。
这些项目对数据精度要求很高,除了考察参赛者的技术水平,还挑战选手的心理素质。对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来说,要在陌生场地、规定时间内顶住压力完成精确测量,不容易。
比赛前夕,一个状况让翁庭峰和队友心态差点崩了:赛场实地演练了一圈后发现,不管怎么测,自测数据和勘察数据都对不上!大赛将至,最要命的就是心态“爆炸”,不过幸好随行老师随后找出问题所在,原来测量仪器某个零部件出了问题,另外,真实赛场坡度和训练场地坡度有差别,需要选手调整测量距离。
这次小波折也给翁庭峰上了一课,他总结说:“一定要全方位地去思考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二天,翁庭峰和队友沉着冷静地完成了全部工序,揽获广东省技能比赛(工程测量)一等奖。奖牌是给这个年轻人最好的鼓励,也让他更加肯定了自己当初报读建筑工程专业是正确选择。
1996年,翁庭峰出生在从事建筑施工的家庭中,从小跟随父亲到工地学习实践,耳濡目染就喜欢上建筑行业,于是在高考填志愿时果断填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王牌建筑专业。事实上,翁庭峰早已在内心深处和建筑工程有了共鸣。他想在建筑施工某项工艺上深挖,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因为技能竞赛的胜出,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
钻研防水技艺,成全国技术能手
翁庭峰所在的建筑工程学院是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办学历史最长、师资力量最强、就业形势最好的二级学院。学院和业界关系紧密,因而当知名建材服务商东方雨虹向学校求贤之时,翁庭峰被推荐出来,开启了企业实践之路。
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课程应用性和实践性强。进入东方雨虹伊始,翁庭峰就享受到了企业实践教学的红利:德国专家来华施工培训,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保障中心博士们进行防水技术原理分析,总工办工程师们方案解说,各大合作院校老师们理论授课……
如果说,进入企业实践前,翁庭峰对防水工艺还只是略知一二,随着时间推移,他对高分子、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注浆堵漏等相关产品的施工工艺已耳熟能详,对项目施工工法也得心应手。
防水工艺的成败很多时候源自细节有无纰漏。业内人都知道,防水关键之处在“细部节点”——占据整个工程项目仅1%的细部节点部位,决定着整个工程99%的漏水隐患。如何处理好细部节点的防水工艺,翁庭峰有一套技巧。同事姜东博评价他“施工材料拼接处差1毫米都不行”,翁庭峰自己则说“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
另外,在防水材料施工中,有种高分子防水卷材,名曰TPO。这种材料施工难度大,也颇有些“娇气”,对温度、气候、风速及施工工人的手法、工具要求很高,可以说,工艺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想做好防水处理,除了反复实践与练习,别无他法。
翁庭峰有股子执着劲,他不满足于学习施工手法,他还要搞懂背后的原理。最开始,理解TPO原理对他来说有些困难,他就用了“笨办法”:背诵+勤练。他把有关TPO的相关规范及相关标准的内容全部背下,再反复施工练习,请行内前辈指点。
凭着这种劲头,翁庭峰从实习员工转成正式职工,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