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All IN新能源,“大冒进”还是“大远见”?
日本第二大车企本田,还是坐不住了。
日前,据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本田宣布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入8万亿日元用于研发,其中电气化和软件技术领域投入5万亿日元,且到2030年在全球推出30款新能源车型,年产量将超过200万辆。
这意味着,本田下定决心全面拥抱新能源。
作为新能源车的老牌玩家,本田为何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渴望缩小差距,还有哪些牌可打?面对比亚迪混动的不断叫板,又该何去何从?
"点错"科技树,先发变后发
本田,曾经也是新能源的弄潮儿。
上世纪90年代,采用铅酸电池驱动的新能源车已现,日系车企也嗅到一丝危机的气息,未雨绸缪探索行业的下一个生态位。
于是,底层逻辑为"削峰填谷"的混动技术,成为日系车企的关键词。
不过,具体的打法有所区别:丰田的打法为发动机驱动为主、电机为辅,而本田的打法为电机驱动为主、发动机为辅。
显而易见,本田的打法与当下席卷全球的新能源更为契合。
尽管下场较早,本田却没有抢占到赛道的先机,反而是推崇纯电的特斯拉一步步做大,这期间,本田并未坐以待毙,推出氢燃料电池汽车Clarity,试图为新能源开辟另外一条路径,从而与特斯拉分庭抗礼。
可惜的是,本田算盘落空了。
之所以如此,与本田所处的环境有莫大的关系。
本田技研科技(中国)副总经理长谷川祐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直以来,石油和电力都是日本比较稀缺的资源,为什么我们选择发展混动技术,因为石油资源可以依靠进口或者海洋开采,我们只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的发挥其最大价值。"
这之后,分心氢燃料电池、匆匆"油改电",令本田在这场百年汽车大变局中掉队了。
据本田中国官网数据显示,2021年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累计销量为1561540辆,同比下降4%。
而据乘联会零售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狭义乘用车销售为2014.6万辆,同比增长4.4%,其中主打新能源的比亚迪体量已逼近东风本田与广汽本田。
如若单论新能源车,差距更为明显。
譬如,特斯拉在中国卖了320743辆,同比增长133.3%;小鹏汽车卖了98155辆,同比增长275.2%;蔚来卖了91429辆,同比增长109.1%;理想卖了90491辆,同比增长177.4%。
一言以蔽之,老牌劲旅本田,在新能源一途上缺乏话语权。
此背景下,本田渴望弯道超车,为此计划10年内砸下5万亿日元,折合2487.5元人民币,从而缩短与造车新势力的差距。
据同花顺的数据显示,本田2021年营业收入为13.17万亿日元,同比下滑11.79%;净利润为6574.25亿日元,同比增长44.2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7万亿日元,同比增长9.25%。
本田在走下坡路
这意味着,本田摆出All IN新能源的姿态。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本田的新能源雄心不容置疑,但与通用、福特、大众等走纯电的路线不同,本田仍然坚持走多元化路线,混动、纯电与氢能齐头并进,资金分流之下可能难以面面俱到。"
向造车新势力看齐,可以抹去后发劣势?
资金加码之外,本田也试图补短板,渴望重塑新能源车的竞争力。
首先,调整组织架构。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本田汽车CEO三部敏宏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从现有的按摩托车、汽车、动力产品划分的组织架构中,分离出"电动产品和服务、电池、能源、移动电源包、氢燃料",以及与此关联的 "软件和网联化领域",将它们合为一体,成立新的"业务开发本部"。
换而言之,本田的新能源有了神经中枢,可以摆脱来自固有利益的掣肘,从而有了更多的上升空间。
其次,成立独立品牌。
本田推出新能源品牌e:NP,中文名为极湃,努力向造车新势力看齐。
造车新势力没有历史包袱,一上手就是专属研发平台,而传统车企则不然,多数为燃油车与电动车共享研发平台,起步就落后了,为此本田推出了e:N Architecture F纯电架构,可以满足新能源车的独立设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