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新能源路在何方
历史上的几次油价大幅攀升时期,都伴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原油在全球能源消费生产中占比逐渐降低,天然气、新能源等占比逐渐提升。这一次也已经露出苗头。
刚刚落幕的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的火炬,首次使用环保氢燃料,实现火炬燃烧的零碳排放,向世界传递了绿色环保的理念。从镁—液化石油—火药、汽油、酒精和特制橄榄油—丙烯—环保氢燃料,奥运火炬变迁的背后是一场能源革命,背后是我国自主科技力量支撑的新能源的崛起。在这场新能源首秀中,传统石油公司不甘落后。中国石化燕山石化生产的氢气为冬奥赛场的“主火炬”供氢;中国石油自主研发的绿氢为张家口赛区火炬供氢。
这并非一时而为。不同于十几年前的新能源浪潮,这次传统石油公司对于发展新能源有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
摄影/马谊东
1
中国石油:“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
对于新能源,中国石油一向是谨慎的。作为中国油气供应的主力军,转型不是一件易事。当其他传统石油企业纷纷明确转型的目标和路径时,中国石油感受到了能源市场的变化,默默地进行着新能源的筹划。
“如果说是十几年前是一次尝试,传统石油企业还有试错的机会,那么这一次,当新能源市场涌现出一批专业的新能源选手时,让我们犯错的机会并不多了。”中国石油一位内部人士说。
什么样的路径,对于中国石油来说最保险?结合自身特点,就是从油田开始推进。
中国石油官网消息,2021年中国石油上游16家油气田企业全部成立新能源相关专业部门,因地制宜开拓新能源业务,加强油气与新能源新产业融合发展。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自上而下认同并坚定发展新能源的观念蔚然成风,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迈上大台阶”,凝聚成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风潮。
推进的如何呢?
2021年12月27日,中国石油旗下首个集中式光伏电站——玉门油田200兆瓦光伏示范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成为甘肃省最大的单体并网发电项目。由此,2021年成为玉门油田新能源业务的开启之年。光伏电站为这个共和国的老油田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国石油成功将新能源业务与传统油气业务融合。这座巨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年发电约4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1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97吨、二氧化碳28万吨。这是中国石油第一个获得保障性并网指标、批复立项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也是甘肃省最大的单体并网光伏发电项目。
2022年3月1日,中国石油旗下吉林油田新能源70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3000千瓦时,日间满发期间可带动600台抽油机运行。
同样是在西部,中国石油的绿色清洁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如今,中国石油对外清洁电力新增光伏装机20万千瓦,已有117座加油站开展充电业务、91座加油站开展光伏发电业务。
发展油田+光伏模式,中国石油正全面拉开绿电建设大幕。同时,中国石油积极利用加油站资源发展光伏。据悉,中国石油黑龙江销售公司与联盛新能源集团已经达成战略合作,将在其辖区内的加油站等屋顶投建超过1000座分布式光伏电站。
油田+光伏、风能,加油站+光伏的模式下,中国石油注重更好发挥其他“老选手”的作用。这个冬季,在全国正式供暖前,从辽河到雄安新区、从唐山到德州,中国石油新投产的6个地热清洁供暖项目全部加入了“保供大军”,新增供暖面积900多万平方米。
除此之外,作为率先起步CCUS产业的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在“双碳”战略推动下,按下了CCUS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快进键”。“中国石油10家油气田已开展11项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大开发试验,二氧化碳年注入能力达到56.7万吨,累计埋存二氧化碳超过450万吨。”中国石油一位内部人士说。
中国石油在加快布局“风光”、热能等依托油田而发展新能源业务的同时,积极打造氢能供应链。氢能作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一种可行技术路线,逐渐成为世界能源领域的热点话题。中国石油踊跃参与其中,希望通过技术突破,探索出清洁能源发展新路径。位于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区的张家口太子城服务区加氢站,于2021年2月投入使用。加氢站建设的背后,是中国石油打造的一条氢供应链。前端是北京、河北一批加氢站、综合能源站相继投产,后端是华北石化建成投用的500标准立方米/小时副产氢提纯装置,每天满负荷生产可产出纯度接近100%的氢气4750公斤至5500公斤,为近千辆氢燃料电池车提供服务。
中国石油目前在北京、河北、重庆等地建成8座加氢站、6座换电站、3座综合能源服务站,在环渤海、陕甘宁等7个区域部署建设19个氢提纯项目,氢气年产能将超过260万吨。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石油的新能源目标明晰起来。绿色,正在成为中国石油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当中石化旗帜鲜明地提出新能源转型目标时,人们纷纷好奇,一项对发展新能源谨慎的中国石油会走怎样的一条转型道路。这个问题在上海第四届进博会上,中国石油总经理侯启军的演讲中找到了答案——“‘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规模化发展地热、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风光气电融合等业务;加强氢能、新材料、CCS/CCUS、新能源服务支持战略布局;超前储备一批清洁低碳关键核心技术。”
2
中国石化:打造第一大氢能公司
2022年,氢能源车在北京冬奥会上声势浩大的出色表现,展示了中国在氢能源运用上的快速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只有3辆氢燃料电池大巴,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196辆氢燃料电池车。如今的北京冬奥会,却有上千辆氢燃料电池车示范运行。
BP天然气和低碳能源执行副总裁戴尚亚(DevSanyal)对此表示,清洁氢气是实现净零排放道路上推动电气化进程必不可少的补充能源。将蓝氢与碳捕集和封存相结合,可实现工业流程所需的规模与可靠性。
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作为三大石油央企,中国石化第一个宣布将以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力争比国家承诺提前10年实现碳中和。同时,中国石化提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加快从传统油品销售向“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战略布局。
如今,中国石化的氢能版图设计体现在氢能产业链的各个方面。在天津,有中石化催化剂(天津)有限公司、中石化氢能源(天津)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未来将重点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加氢站建设运营业务。在雄安,中国石化雄安新能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发力氢能全产业链研发。在上海,投资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布局氢能装备。在安徽,与奇瑞商用车合资成立中石化(安徽)绿氢能源有限公司,涉足电动汽车行业……
中国石化如此广泛的涉足全氢能产业链业务的背后,是逐步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的坚定目标。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国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介绍,中国石化“十四五”期间发展氢能产业的总体思路是规划建设加氢站(油氢合建站)1000座。而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21年全球投入运营的加氢站总和——685座。目前,随着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的逐步公布,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规模也在快速发展,中国石化已建成加氢站74座。在充电站建设方面,公司借助加油站网络布局优势,推进与电力企业、充电运营企业的合作。截至今年2月,公司已建成充电站1212座、换电站83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1048座。
马永生表示,在新能源领域,公司将氢能作为新能源核心业务,坚持新能源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在内的其他新能源业务。
太阳能领域,中国石化开展“千站光伏推广计划”,根据各地光照资源条件和地方扶持政策,与加油站综合改造、充电桩和换电设备建设等工程相结合,力争到“十四五”末新增发电装机400兆瓦。2021年,公司已建设完成1000座光伏电站;在风能方面,公司结合炼化基地布局,积极研究海上风力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开展海上风能发电项目。
中国石化是我国最大的地热公司,“十四五”期间将新增地热供暖面积5000万平方米,持续建设“城市供暖无烟城”,打造国家级地热开发利用平台。
而在生物质能方面,公司2013年就实现了“地沟油上天”,用餐饮废油和植物制成生物航煤。未来公司还会加大建设生物柴油/航煤示范装置,并致力于开发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丁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