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补能发展现状
序言: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新的创新方向。减少一次能源中非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使用占比,增加储能及其应用。经过多年发展,以锂离子动力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走上台前,中国成为全球汽车用动力电池产、销量第一的国家,更是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能、销量均第一的国家。基于此,本篇文章简要总结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框架及主要赛道玩家,并整理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方案介绍,即续航、补能赛道的解析。
目录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驱动因素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类型划分:电动汽车处于快速成长期
(二)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中国纯电动车销售占比接近78%
(三)电动汽车市场表现:传统汽车与造车新势力齐头并进
三、动力电池发展现状
(一)动力电池类型
(二)动力电池市场分布
(三)动力电池的回收
四、续航补能赛道机遇
(一)赛道面临的难题
(二)解决方案:提升续航能力
(三)解决方案:充电桩
(四)解决方案:换电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驱动因素
(一)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原油难以满足消费需求。2020 年,我国石油消费6.81亿吨,但自给石油产量只有1.95亿吨,另外,我国探明石油储量仅为全球的1.5%,原油依赖大量进口。2021年中国进口原油5.13亿吨,占全部原油供给量的94.98%。
(二)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的重要抓手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决定了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中国电力能源消耗总量为52.4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29.34亿吨标准煤,占比为56.0%,相比2020年的56.8%,下降0.8%,
汽车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总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6%左右,而纯电动汽车则依靠电力驱动。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需要逐步优化以清洁可再生能源替换化石能源发电,再将汽车的能源由一次能源的石油,变成二次能源的电力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三)有利于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对欧美日传统汽车强国的超越
西方汽车工业强国,经过百年的发展,传统燃油车技术性能已经非常完善。虽然中国汽车产销量占全世界的1/3,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但自主品牌车企市场份额不足4成。国产车在外观、内饰、配置甚至做工用料等方面,很多时候是有优势的,但因为驾驶与操控性、发动机和变速箱等方面存在差距,口碑难以提升。而电动车提供了百年一遇的国产车弯道超车的机会。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同时还提到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的开发创新,加强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四)汽车制造产业是GDP增长的长期动能
汽车和零部件销售占据了美国消费的最大部分,占据了美国消费市场的最大比例,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是促进GDP增长的有效动能。
2020年美国消费市场总规模是6.215万亿美元,其中汽车和零部件销售1.244万亿美元,占比高达20.02%,而中国汽车和零部件收入在GDP的占比只有10%左右,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