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规模超千亿,却仅有27家企业获得认证
如今,汽车已经大多数人可以消费的商品,不同于地铁、公交这种公共交通设施,它具有更强的隐蔽性,而且能够实现直达家门口的便利。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的功能、动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速度更快的同时也兼具了舒适性。总而言之,汽车对人们而言,不仅非常方便,而且其价格也日趋平民化。
但是,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汽车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发展模式逐渐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汽车尾气污染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对于民众来说,汽车已经成为了一种刚性需求,大面积地禁止汽车使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在21世纪初期,我国也开始鼓励车企进军新能源领域,研发对环境保护更有利的新能源汽车。
经过了十几年的沉淀,如今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相对成熟,历经无数弯路的新能源领域也终于找到了基本的发展方向。各个车企都在积极进军新能源领域,同时这类新兴的事物也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
特别是今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各个车企朝着新能源领域倾斜。据统计,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占汽车市场的2%左右,虽然看似不多,但是销量近些年也一直在稳步增长。
如今,我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且在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及新能源科技的进一步研发,未来十年内这个行业可能会出现“行业大爆发”的现象,新能源行业也可能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新能源市场方兴未艾,但是问题也一直在频繁出现,无论是国家还是车企,对于新能源领域的探索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电池问题
我们都知道,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在于电力系统,而整个电力系统的主要支撑就是电池。如今,许多消费者并非不接受新能源汽车的驾驶方式,而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无法支撑长途旅行。这种“里程焦虑”是每一个驾驶新能源汽车的人都会有的,这也是目前新能源汽车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我国虽然有着广阔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是电池的供应却是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要知道,就算是宁德时代这样的大型动力电池制造商,每天马不停蹄地加工电池,也无法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电池的供不应求虽然反应产业链上的技术有所不足,但是也足以证明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针对这一问题,像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都率先做出了应对,并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钻研动力电池,一方面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创新电池制造技术。而我国在这方面也是不落下风,全国多家新能源企业已经扩大产能,增加生产链,投资规划已经超过了3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