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首套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印发施行
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是指导排污单位合理调整生产工况工艺、达标排放污染物的数据工具,也是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排哨兵。
2022年3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印发施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固定污染源监控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全面指导解决广西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业务监管常见问题。
作为广西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业务管理的首套规范性文件,其着眼于国家各项工作要求,旨在对全区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业务管理进行具体操作指导,大力推行以自动监控为主要手段的非现场监管方式运用,对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对以往执法实践过程中的执法细节进行补充明确,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工作指引》配套文件之一,将对依法打击超标排污、弄虚作假、不正常运行等环境违法行为,倒逼排污单位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助推全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产生积极效用。
“搞不清、搞不懂、搞不动”盼规范
长期以来,由于污染源自动监控业务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监管细节多、运维难度大,大部分中小型排污单位规范安装和维护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存在一定困难,设备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问题时有发生,基层一线执法人员在监管帮扶、立案处罚等执法实践过程中也常常出现瓶颈。
据统计,2021年以来,广西共查处自动监控领域环境违法案件18起,其中涉及自动监控弄虚作假4起,未保证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污染物超标排放4起,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8起,未按照规定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2起,共处罚款71.6万元。尽管近年来国家层面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但贴合广西管理实际的专项业务管理制度仍属空白,亟需出台完善。
“求新、求实、求细”磨利剑
“我们自2020年12月起组织专人开展编制工作。除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外,还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采纳排污单位、运维单位的反馈意见。《办法》有三大特点。”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樊德明介绍。
一是结合新规求新。《办法》制定期间,《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修订通过并于2021年7月15日起施行。生态环境部相继发布系列相关文件。结合这些新规和文件要求,为明确《办法》的细则条款,广西多次与生态环境部专家咨询讨论并对照修改,探索创新管理方式,力求将辖区工作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工作规划科学、合理衔接。
二是结合实践求实。针对基层执法一线普遍反映的第三方社会化运维单位管理、飞行抽检执法监测管理等执法实践问题,广西结合相关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制度新文件推行情况对相关情形加以明确。
三是结合细节求细。对于自动监测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废液处理、排污单位纸质报备材料管理、自动监测设备故障维护期间自行监测要求等监管细节,《办法》逐条进行明确,突出精准执法、科学执法、依法执法。
“全覆盖、明责任、严标准”打造工具书
参与编写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工程师龙安说:“我们以打造从业人员‘手边工具书’为目标,《办法》共有六章三十五条,力求增强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
《办法》强调排污单位是自动监测设备安装、运行和维护的主体,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规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及其附属设施,与生态环境部门污染源自动监控业务平台实现有效数据稳定联网;做好设备调试(含自主验收、备案)、运行维护及数据标记等工作,保证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如实提供生态环境部门污染源自动监控业务平台所需基本信息,确保自动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完整、有效,并按照有关规定如实公开污染物排放情况等相关信息。
结合生态环境部《关于做好重点单位自动监控安装联网相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明确自动监测设备“调试”任务含排污单位限期对所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及其附属设施进行自主验收、备案等工作环节,有效解决以往争议较大的“排污单位自主验收”时限问题。
考虑全区排污许可证后监管现状,区分存量项目和新建增量项目,提出排污单位自动监测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安装联网与调试(含自主验收、备案)的适用程序。
“《办法》结合近年来发布的新规新政和典型案例,明确了‘未按照规定安装水或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水或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未按照规定联网'、‘未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通过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或大气污染物'等情形认定和处罚依据,对我们一线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污染监控科副科长韦林栋说。
下一步,广西将大力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工作指引(试行)》及《办法》的试行试用,依托自动监控强化非现场监管执法运用,以科学化、精准化、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服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