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环保工程、辽宁废气治理、辽宁废水治理
2021年11月3日,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沈阳市公开第二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597.SZ)的污染问题再一次被曝光。
近年来,东北制药环境违规问题频现,动态环境信用评级为红色,着实引人关注。毕竟大家都见过被处罚的,但是很少见这种屡罚不改的。
其实环保问题不止这一家公司,据2021年11月第2周相关数据显示,共有46家上市公司在近期暴露了环境风险,主要分布在广东、北京、上海。其中,24家属于国资控制企业,9家为千亿市值企业。
在国家高度重视“双碳”的发展趋势下,ESG投资理念正在逐步升温,投资者越来越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那么,什么是ESG?
E代表 environmental=环境,S代表 social=社会,G代表 governance=治理
它源于全球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是一种关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绩效,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评价工具,深刻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
摩根大通的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球广义的ESG投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约45万亿美元。
正因如此,一些因污染物排放超标而受到处罚的上市公司股价会大幅波动,间接造成巨大损失。
上文提到的洪汇新材(002802.SZ)在收到的124万元的环保罚单后,曾公告称此次事件不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不会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将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
在环境违法普遍化的背景下,行政罚款被寄予遏制环境违法的厚望。
尽管罚到违法者“倾家荡产”的呼声不绝于耳,罚金数额也不断创“新高”,但罚款的效果仍远达不到预期。
这凸显了企业才是环保主体的事实。多张环保罚单“罚”不来一次醒悟与改进,说明环境问题的整改,根结不是企业“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想不想”的问题。
如今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上市公司是否有良好的ESG信息披露及评价就成为了关键。
如果企业继续“不愿不想”在环保方面投入,忽视可持续发展,最后有可能会因其不符合政府的环保要求而被处罚、强制停产整顿、经营许可证吊销等造成损失,最终导致股价大跌,舆论压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