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业动向,给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画下句点
车企生死攸关。作为大宗消费的支柱产业,汽车市场整个产业链,也犹如上演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例如,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高涨等阴霾,如疫情后遗症,挥之不去。
难能可贵的是,在汽车行业大盘微增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却表现出逆势上扬的强劲态势。据多方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均将突破300万辆。
新能源汽车板块韧性十足,资本也蜂拥而至。据天眼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共计获得融资70余次,融资总额超800亿元,已超过2020年全年融资金额总数。
由此可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而回顾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有六个强烈的市场信号,在预示着这个垂直行业,即将迎来爆发期。
逆势增长,渗透率大增
汽车行业的回暖、新能源汽车的强劲,有多项数据足以印证。例如,今年1-11月,汽车产销累计完成2317.2万辆和2348.9万辆,同比实现微增,预计全年总销量同比增长3.1%。
与此同时,受政策及市场多重因素的影响,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放量,同比大幅增长,截止到2021年11月,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分别达到302.3万辆和299.0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7倍。
图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也再创新高。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更是达到20.8%。
因此,业内的普遍共识是,汽车的新能源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据分析,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乐观的态势,也源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不断完善,造车新势力的汽车产能、交付能力在不断提升。
例如,2021 年 11 月初,宁德时代成为创业板首家市值突破万亿元、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市值最高的公司。万亿市值的背后,是宁德时代的电池的产能和交付能力大幅提升。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的电池生产基地,如今每年大约能供应 220 万辆电动汽车。要知道,这个数量超过了 2020 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的一半。
与此同时,近年以理想、蔚来、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新车型陆续量产上市,也进入规模化生产与交货阶段,都印证着这个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根据2021年1-10月交强险上险数排名,蔚来、理想、小鹏汽车的销量均保持了3位数以上的增长,在八大造车新势力总销量中的占比,均超20%。
因此,受政策环境、供应链生态、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在汽车行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外部经济环境虽然对汽车行业整体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逆势增长已成定局,2022年也十分可期。
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直依赖宏观政策的推动,多维度的政策,让其市场化初现端倪。有业内人士粗略测算,近两年每销售100万辆新能源汽车,有80万辆汽车是政策推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图源:智电汽车
其一是鼓励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政策。主要包括免购车税、免消费税等补贴,以及各地的优惠政策。要知道,每一年中央政府加地方政府的大概补贴,早年最高可达12万元。近年,尽管政策补贴逐年滑坡,但是市场需求却有增无减。
而且,自2019年开始,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出台了重启汽车下乡、推进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等“新政”。在系列政策的影响下,汽车行业率先从疫情中复苏,实现了V型反转,至今仍增势强劲。
其二是牌照优惠政策。众所周知,一线城市苦汽车“牌照”久矣。但是,新能源汽车购车政策却十分宽松。据了解,在国内限牌的6个主要城市里,乘用车加在一起只占10%,新能源汽车却占到46.9%;由此可见,购车政策向新能源汽车倾斜的力度十分巨大。
其三是行业政策在特定领域的干预与推广。例如,在广州、深圳对出租车、租赁车有强制要求,出租车、租赁车需要是新能源汽车,该政策导向的效果也十分明显。目前,80-90%的出租租赁车,都是新能源汽车。不过,在没有政策限制的地方,比如合肥、重庆,新能源汽车在出租车里的占比,却只有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