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下政策与营销的遮羞布,新能源真的有那么美好么?
19世纪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有“车一族”,主要看裤脚是否干净。如今判断一个人开什么车,尤其是在冬天,仅看穿的多与少,就能进行大致的判断,衣服越多证明他的车续航越短,冬季续航衰减越严重。
北京今年的雪依旧失约,寒潮却比以往来的更猛一些。不过,相比之下,更冷的还是纯电动车主,更“寒”的还是他们的心。
续航短、充电难,曾被视为阻碍纯电动车发展最大的障碍,经过众多厂家多年的营销粉饰。如今的纯电动车,性能、智能、成本,对传统燃油车进行了全方位的碾压。
如今,开一台燃油车,看见邻居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生怕人家说,今天限行不?油价又涨了?您尾气超标不?
可实际上,前几天同学找我帮忙买一台纯电动车,我和他说的原话是,“要不是因为补贴退坡,我真建议你开春之后在买车,毕竟春节还能蹭顿饭。”
的确,从新能源进入私人市场后,就自带强力专属Buff。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大城市一方面逐渐收紧燃油牌照发放比例,同时扩大新能源牌照数量。享受补贴、免除购置税、享受不限行政策,不少有用车刚需的家庭,“主动”选择了新能源车型,但他们真的享受到了厂家营销文案中的“美好”了吗?
在各大新能源品牌的宣传文案中,总会看到一种出行方式的场景描绘,“我们为您提供免费慢充电桩,并且提供免费的上门勘测、安装服务。您所购的爱车还具备预约充电功能,您通过手机便可选择在波谷电价时,为您的爱车充电,仅需一杯咖啡的成本,即可满足一周的出行需求,用车成本碾压公共交通。”
可实际上,大多数车主给出的真实用车体会是:“您可别逗了,但凡开过俩月,您肯定会说我还是想闻点汽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