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的大航海时代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1-12-27 16:05 回复:0 关注量:21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进步、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市场需求也不断释放,这也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即将进入普及期。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争夺战正日趋白热化。不过整体来看,全球新能源车产业正处于腾飞阶段,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为了能在这片已经到来的大蓝海取得先发优势,中国新能源车企显然并不满足于国内取得的成绩,纷纷扬帆出海,向着更为广阔的市场进发。

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国内尚且刚刚立住阵脚,是什么让一众新能源车企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面对完全陌生的市场,国内新能源车企又该如何取得竞争优势?

01 整装出海

过去几十年,德系、日系、美系等国外汽车霸占了几乎整个传统燃油汽车市场。虽然本土车企一直在不断追赶,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品牌定位低端,最终收效甚微。在中国市场都难以稳固的情况下,本土车企多次出海的尝试也都告以失败。

从燃油车时代的被动挨打,到新能源时代的出海先锋,中资车企又发起了新一轮的出海冲刺。

我们梳理了国产新能源车企近些年的出海历程。

/奇偶派

我们发现,无论是蔚来汽车,还是比亚迪等,其出海欧洲市场都首选挪威。之所以首选挪威,主要是因为无论电动车占有率,还是政策及基础设施铺设,都更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挪威2020年全年纯电动车总销量占据总体汽车市场销量的一半以上,从占有率上来看,挪威纯电动汽车的占有率位居世界第一。

在基础设施铺设方面,截至去年年底,挪威国内公共快速充电站1110个,公共普通充电站7500个,充电桩1.85万根,居民与充电桩的比例为10000:35。

从政策层面来看,挪威计划2025年成为全球首个禁售燃油车的国家。此外挪威对新能源汽车免征25%的增值税、免征进口关税等,日常驾驶中的停车费、高速公路通行费等方面也有相应的优惠。

从市场规模来看,挪威没有本土汽车品牌,没有本土保护政策,依赖进口。这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市场入口。

然而,挪威只是整个欧洲利好新能汽车发展的一个缩影。

欧洲计划到2050年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地区。因此,碳排放政策也变得日渐严苛。

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方面,相比于国内补贴退坡,欧洲相关国家大力实行新能源补贴政策,同时没有对车辆产地做出限制。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欧洲国家普遍国土面积较小,充电设施建设迅速,目前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充电站设施建设已经比较完善。铺设完善的充电设施可以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在政策的驱动下,加之完善的配套环境,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得以快速发展。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业联盟(AECA)最新数据,202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超越中国,占到世界份额的42.7%,超越中国41%的市占率,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

但相比于国内,欧洲本土新能源车型相对匮乏,而欧洲消费者相比于品牌更看重品质,这无疑也给中国新能源车企打开欧洲市场创造了一定的机会。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海外市场比预期中有更好的发展,中国车企新能源汽车海外出口有一定的增长空间,预计今年会有10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量。

但面对快速增长的欧洲市场,仍需早早布局,才有利于瓜分市场,提高知名度。能得到欧洲市场的认可,对车企整体品牌价值提升无疑是巨大的。

同时,随着国内传统车企的转型、新势力的崛起、互联网公司的入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车企亟须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此时,与其在国内市场“肉搏”,扬帆出海或许是一种好选择。

02 先发优势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较早,前期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今年以前,我国的新能源市场规模、新能源汽车投放总量等都位居世界第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以及领先的互联网技术为企业进军国外中高端市场提供了条件。

燃油车时代,汽车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技术一直被国外厂商牢牢把控,中国虽然一直奋力追赶,但始终只能望其项背。

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核心技术集中在电池、电机、电控上,世界各国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得益于中国政府早期对于新能源汽车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如今在核心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电池方面,据瑞银报告,全球6大新能源车电池供应(参数|图片)都在亚洲。其中两家中国公司——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占据了全球市场约三分之一的份额。而且国际清洁交通理事会中国新能源政策高级研究员何辉表示,未来5年,中国电池生产所需的矿产和关键材料是有保障的。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