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电用户故事:从机床厂工人到新能源微型货车司机
在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转型大潮中,很多工人的命运因此被改写。有的人没有了方向,有的人还在观望,而更多的人重新调整心态,寻找前进的道路。从机床厂工人到新能源微型货车司机,已过不惑之年的张思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选择了重新上路。
张思远,1978年出生,中专毕业的他,19岁就进了一家机床厂,成为了一名工人,一干就是20年。这20年里,他成了家,生了娃,工资也从当年的每个月900块,涨到后来的4200块。张思远一直都想告别工人身份,重新选择一个生计,但是一想到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还是得图个稳定。
张思远正在接单
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张思远所在的工厂宣布倒闭,孩子还在上小学,生活中处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压力陡然增加了好多。于是,他拿出积蓄,买了一台新能源微型车,开始跑同城配送。
不停歇,为家人拼出更好的生活
张思远以前也有加班加点赶工期的时候,但还算有时有晌,可现在,为了早点把买车的钱挣回来,张思远每天早起晚归,只要不停止接单,就一直停不下来。虽然辛苦,但是张思远觉得自己也没什么其他技能,老老实实赚点辛苦钱就好。离开了工厂,他想靠自己的能力创业打拼,希望尽快适应快节奏的货运工作,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在九江生活了这么多年,张思远都是在工厂活动,平时也很少出门,现在的工作反而让他了解并且熟悉这个城市。“虽然开车很辛苦,但是感觉有事干,生活还是有奔头的。”张思远每天都保持着不错的状态。
前几天,他接了一个订单,32袋25公斤的大米,分别要送往三个不同的地址。张思远提前打电话联系了这三个收件人,得知三户都是老式住宅,没有电梯,客户付搬运费,希望张思远可以送货上门。
装车中的张思远
因为要到下午才能送货,仓库离订单目的地有21公里,张思远怕堵车,简单吃了午饭,装好了车就往目的地赶去。第一家送的是四楼的货,一共10袋大米,上楼下楼整整10个来回,张师傅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他顾不上这些,开车接着去了下一家。
第二家在五楼,这一次是15袋,也就是15个来回,张思远扛着米跑上跑下,家里的老人见状,让张师傅喝口水,歇一会再搬。张思远想着还有一家要送,连忙说:“谢谢了老先生,我还有一家的货没送完,就不打扰了。”话音落下,他便转身离开了。
等送到最后一户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张思远感觉力气也已被掏空,他的脚步越来越重。但是不管怎样也还是要完成配送,最后这7个来回,完全是靠着毅力挺过去的。“那一天的下午就只拉了那一单,结束都已经是晚上8点钟了。最后一个小区还交了15元停车费,算来算去真的只是挣个汗水钱。”
送的不只是“货物”,还有我的服务
如今,货运行业越来越细分化,除了长途和短途,就连同城配送都有了区域性的划分。张思远当了20多年产业工人,在货运配送这个领域算是个新人,需要学习的东西不少。每次配送,他总是会主动帮忙装卸货物,一方面可以早点完成接下一单,另一方面好评率高了,可以接到更好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