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造就了新能源渗透率的激增?
今年,对于所有已经处在新能源赛道所拼命奔跑的车企而言,无疑处在一个最好时代。
伴随由“补贴时代”向“市场时代”的过渡渐渐完成,终端消费者对于自我需求以及心仪产品的认知建立完善,加之涌现出几家不断搅动格局变化的强势品牌出现,一切看似仍在朝着颇为正向的良性循环所进发。
作为论据,刚刚过去的10月,据乘联会公布的成绩显示,新能源批发销量达到36.8万辆,环比增长6.3%,同比增长148.1%。1-10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238.1万辆,同比增长204.3%。
10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2.1万辆,同比增长141.1%,环比下降3.9%。1-10月新能源车零售213.9万辆,同比增长191.9%。
伴随巨大的量变,质变也在同时发生。
10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18.6%,1-10月渗透率14.3%,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提升明显。更为令人感到惊喜的是,10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渗透率达到更高的30%。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总在思考,国家大力推行新能源市场纯电动化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摆脱长期以来霸占传统燃油车板块,以德、日系为代表合资车企的垄断,实现真正意义上全方位的反超与逆袭,或是最为深刻的答案。
当下,无论“换道超车”也好,“弯道超车”也罢,这些曾经饱受质疑、引来非议的概念,正在快速落地、变为现实。当电动化转型的潮水扑面袭来,自主品牌彻底掌握了“主动权”与“定价权”,合资品牌反而成为了追赶者。
那么,究竟谁造就了新能源渗透率的激增?明年这项指标又将冲向怎样的高度?一个个值得被讨论的新话题,随之涌现。
望向新能源渗透率激增的背后
展开阐述前,首先需要普及一个概念,即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月度(年度)新能源汽车销量/月度(年度)汽车销量。多年以来,这个指标一般用来评判整个新能源汽车板块的发展速度究竟如何。
粗略统计可以发现,从2005到2015的10年间,这项指标在缓慢爬坡中突破1%;从2016到2020的4年间,新能源补贴尚未大幅度退坡,加之新势力造车的声量不断上扬,这项指标开始略有起色并提升至5%。
由此形成强烈对比,从2021年初至今,新能源渗透率迎来爆炸性增长,一跃从5%提高至20%。这样的表现,或许是令诸多旁观者甚至专家未曾料到的。毕竟,在他们的预测中,2025年触及20%才是正常表现。而按照目前的增势,提前完成已是板上钉钉。
透过表象望向更深的本质,继续以过去的10月进行举例。终端整体份额中,纯电动销量为30.3万辆,同比增长142.2%;插电混动销量6.5万辆,同比增长179.9%,占比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