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 " 能源 " 的推动和帮助。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以后,人们越发意识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能源,我们的生活还会如此多彩吗?
但是,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因再生周期长,储量和质量逐年下降等问题,越来越难以满足与日俱增的能源需求。
因此,科学家们将投向了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开发工作上,一个 " 能源宝藏 " 便进入了科学家们的眼帘——太阳。
从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找灵感:利用太阳能发电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所有生物所能利用的能量基本全部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示意图(图片来源:http://www.1010jiajiao.com/czsw/shiti_id_d623a67f6a9c974e1647ce187eb3f72a)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在光照条件下,在植物叶绿体中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糖的生物过程。由于糖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能量,太阳能便通过这种方式被储存下来。
然而,这种能量一般需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我们普遍使用的电能,因此很难被我们直接利用。而且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能量转化过程必然会带来能量损失。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课题因此提上了日程。
那么,太阳能是否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过程又与哪些因素相关?这对 19 世纪初的科学家们来讲,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命题。庆幸的是,这一难题在 19 世纪末取得了巨大突破。
拥有 " 最强大脑 " 的他,发现了光与电的奥秘
1887 年,著名物理学家赫兹(现今频率的单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一次研究中偶然发现:光照射到某些物质表面,会引起物质电性质的改变。之后的研究证明,这是因为产生电子流导致的,因此这一现象被称为" 光电效应 "。
光电效应示意图(图片来源: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11/076aa3518f444e0c902e391fe7613d1e_th.jpg)
要知道,世界的运行原理需要符合物理学原理。在当时,牛顿建立的经典物理学原理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该原理认为光是在以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19 世纪被物理学家借用代指光传播的介质)这种介质中传递的一种波(可以想象一下石子投入湖中的场景,湖面荡起一圈圈以水为介质向外传递的波纹),而波的能量与振幅(振动幅度)有关(光波的振幅即为光的强度)。
这件事貌似非常符合常理。可以想象,冬天阳光不强,晒在身上有暖洋洋的感觉;而夏日里,阳光刺眼,如果不注意防护皮肤都有可能被晒伤。因此,在经典物理学下,光电效应能否发生取决于光的强度。然而,这一理论与当时的一系列实验结果相悖离。
研究表明,同一种物质,有些颜色的光,无论光强多少都无法发生光电效应,有些颜色的光即使强度很低也能产生电流。经典物理学随之陷入危机,一场席卷整个科学界的风暴正在酝酿。
风暴意味着毁灭,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新生。一位位科学巨匠在风暴中心劈波斩浪,经典物理学在相对论物理与量子物理的双重修正下再次扬帆起航。
而解决光电效应难题的巨匠,正是我们所熟知的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因建立相对论而广为人知,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么伟大的科学家险些没有拿到被称为科学界至高荣誉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从不颁发给有争议的发现,而对相对论的讨论和争议至今仍未停歇)。
爱因斯坦荣获 19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益于其对光电效应的创造性解释。他提出,光是由光子组成的,而光子的本质是一个个能量包,每一个能量包所蕴含的能量与它的频率(单位时间(1s)内的变化次数)有关,因此光照射到物体上能否产生电子完全取决于能量包(光子)的能量(频率),与能量包的数量(光强)无关。
" 三明治 " 般的太阳能电池如何发挥作用?
以上我们介绍了光电效应的发现历程,也知道了如何才能产生光电效应。那么,产生的电子该如何被我们所利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