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热照耀“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之路
人民日报以《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的跨国合作之路》为题,报道了云南师范大学自2013年9月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建成以来,在8年的跨国合作之路上,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可再生能源领域高端复合人才,在老挝建成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实验室、太阳能光热利用实验室、太阳能产品利用质量检测中心等,建成了20余个可再生能源集中示范区,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能源与环境双赢局面。
在中老铁路开通前夕的10月11日,“中国—东盟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应用示范国际培训班”在云南师范大学开班。25名老挝学员和来自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学员一起,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培训。这也是2013年以来举办的第七期国际培训班。
自2013年9月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建成以来,在8年的跨国合作之路上,云南师范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可再生能源领域高端复合人才,在老挝建成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实验室、太阳能光热利用实验室、太阳能产品利用质量检测中心等,建成了20余个可再生能源集中示范区,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能源与环境双赢局面。
主动融入,合作之舟逢时起航
云南的地方建设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目标。
毗邻云南的老挝具有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专业人才、科研力量和基础设施制约了其社会经济发展。
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昆明,正是瞄准了这一充满挑战的机遇,围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能效等19个金砖国家优先合作领域,结合在政策、产业、科技服务、科研创新的优势,力争在昆明率先形成一批亮点成果,并逐渐辐射周边区域与国家。
2013年9月3日,在参会各国科技部长的见证下,中国云南师范大学、老挝科技部可再生能源与新材料研究所共建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签约。
随后,2018年1月,联合实验室在万象举行落成揭牌仪式。
同年11月,云南师范大学被邀请作为第一批合作伙伴,建设“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技术、人才和平台建设支撑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目标的实现,支撑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战略目标实现。
可以说,云南师范大学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开展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正当其时。
全面合作,落地项目花红果硕
如何将老挝的资源优势、市场潜力与中国国内过硬的专业技术实现结合是联合实验室和科创中心建成后面对的第一大挑战。
2013年,依托云南师范大学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科研成果,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开始筹建。联合实验室录取了20名可再生能源领域老挝硕博研究生,培训了50余名老挝专业科技人才、400多人次老挝技术用户,为老挝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输送核心力量。
中方向老挝捐赠了千余台太阳能光伏、光热和生物质能源等实验仪器与设备,在老挝医院、学校、部队、研究所、农场等地建成了20余座可再生能源集中示范点。
合作流域不断拓展,联合实验室为老挝培养了一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高端复合人才;在老挝开展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与探勘,协助制订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规划方案,建立能效提高与评价系统;所遴选的示范工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老挝影响范围大、国际社会关注程度高……
2014年1月24日,云南师范大学建设“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调研座谈会在昆明召开。当日,老挝科技部合作司与云南师范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协议。
联合实验室在老挝建成了4类可再生能源专业实验室,支撑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实力,填补老挝国际化实验室空白。
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项目在老挝落地开花,成果丰硕。
今年9月6日,2021中国国际技术贸易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论坛发布了“科创中国”2021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进入“科创中国”2021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